所以其實今天來并沒有報什么希望,只是在家里被王芳說得煩了,腦袋一熱就打算為像李燕這樣的考察隊隊員家屬做點事。
“你的想法很好,的確現在大部分主流媒體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南極考察隊身上,對于幕后家屬的宣傳報道少之又少。”
“這樣吧,你先擬定一個系列報道的計劃和大綱,我讓老錢他們抓緊組織一次評審會,爭取在一周之內有個結果。”
老沈沒想到自己“意氣用事”的一次匯報建議,竟然得到了穆老的首肯,有他這位社長鼎力支持,評審和申報之類的手續會簡單快捷很多。
“小沈,這個系列報道可不好寫,考察隊隊員的家屬們分布在全國各地,據我所知有些也是國家項目的參與者,怎么立體式地展現這些幕后英雄的風采故事,你一定要找準切入點,同時也要把握好尺度。”
穆老搞了一輩子新聞,對當下大環境的觀察更是透徹,所以特意提前給老沈澆了盆冷水。
“穆老您放心,不管多難,我一定會把這個系列報道寫好,畢竟趙陽在冰天雪地里為國家建功立業,我作為他的搭檔在大后方也不能坐享其成啊。”
談話后的第三天,老沈作為主撰稿者的系列報道——《長城站的幕后英雄們》就通過了申報流程,暫定將在1985年1月的《參考消息》上登載第一篇報道。
時間緊,任務重,老沈即刻登上了前往采訪第一位考察隊隊員家屬的路途。
那是一位身在巫峽深處的建筑工作者,他所參加的水利工程項目也是國家絕密,老沈拿著記者證通過了層層關卡才總算見到了這位四十多歲的巴蜀漢子。
“哈哈,俺在山里建大壩,俺媳婦去南極建考察站,都是造房子,都是為我們國家的子孫后代做貢獻,所以沒啥好叫苦的,而且和戰爭年代的革命先烈比起來,我們這點付出又算得了什么?”
長期的日曬雨淋把男人的皮膚搞得黢黑龜裂,乍一看還以為是個六十多歲的老漢。
但老沈從那雙眼里所感受到的信念卻無比強大,他專門給男人拍了張照片,遠處的神女峰挺拔俊秀,大寧河蜿蜒流淌,但都及不上笑容里對事業和祖國的熱愛。
沒有停留,老沈乘坐火車再次出發,他要一路往西,去到一望無際的戈壁灘,那里有中國首個綜合性航天發射基地。
采訪的對象是一位女性科學家,她的工作很忙,只抽出了三分鐘的時間。
“說來有趣,我在沙漠里搞了一輩子航天,我兒子卻要跑到冰天雪地的南極搞航海,但不管做什么,我都為他感到驕傲。”
科學家來去匆匆,而且因為嚴格的軍事管制,老沈都沒能拍下一張照片。
他只從科學家助手那知道,科學家的父親,也就是考察隊隊員的爺爺去世了,而母子兩人都沒能趕回去見老人家最后一面。
阿拉善盟的風吹得老沈臉陣陣刺痛,揣著采訪筆記的他不禁在想,南極的寒風恐怕也正刮在那位隊員的臉頰上。
新中國的每一步奮進幾乎都伴隨著“犧牲”,哪怕到了和平年代,也還有很多人在用骨子里的熱血和不屈書寫著新時代的樂章。
考察隊一共591人,代表著他們背后有591個家庭。
老沈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辦法采訪到每一個人,但此時他的步子卻別任何時候都要堅定。
這是屬于他的戰斗,也是屬于英雄家屬的贊歌。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