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棉帳篷臨時搭建的暗房里,趙陽正小心翼翼地將一張照片從顯影液里撈出來。
“這張拍得好,把年輕戰士能吃苦、能打仗、能攻堅的精神氣都展現出來了。”
同在房間里的羅宇只是看了一眼,就對趙陽的業務能力贊不絕口,要知道考察隊從出發到現在,他幾乎貢獻了新聞班一半以上的影像素材,最后傳回北京成功刊印的更是不計其數。
作為報道過氫彈、衛星、雜交水稻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老新聞人,羅宇對這樣的后起之秀也是從不吝嗇贊美之詞。
他最喜歡的就是趙陽那股子“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信念感,這是一位新聞記者,尤其是需要長期沖鋒在一線的“實地記者”最可貴的才能。
“班長,我有個想法,專門做一期關于‘j121’船海軍官兵的報道,深入挖掘戰士們背后的故事,讓更多人去了解這些真正的無名英雄。”
趙陽琢磨這個計劃已經很久了,他能把所有南極洲考察隊員的名字倒背如流,卻總是會在突擊隊的戰士面前卡了殼。
這些從來沒有一句怨,接到命令就無條件執行的勇士們仿佛都長著差不多的樣子。
一彎腰,一低頭,一鍬土,一聲吼。
最艱苦的地方一定有他們,最危險的任務一定是他們先沖鋒,最冰冷的地面他們可以和衣而睡,最難咽的干糧他們卻吃得倍兒開心。
趙陽對自己的“區別對待”很是羞愧,他深知如果沒有“j121”船支援過來的戰士們,長城站的施工進度絕對做不到現在的樣子。
“我就是決定這些戰士值得一張照片,值得一篇報道,值得報紙上的一整個版面。”
“班長,你想啊,戰士們也和我們一樣有家人和朋友在祖國等著他們平安回去,如果他們的孩子,父母,愛人,能夠在我寫的字里行間和拍攝的畫面里看到自己的親人,那該是多么高興的一件事啊。”
講到動情之處,趙陽甚至濕了眼眶。
他見慣了激情澎湃的大場面,卻還是為長城站工地上這些戰士們露出的樸實微笑而動容。
還記得剛到喬治王島的時候,南極洲考察隊全員開會研究討論建站方案,這群中國最頂尖的科學家、工程師們卻都犯了難。
畢竟要在60多天內要把500多噸的建站物資運上島,建起360平方米的兩棟考察用房、四棟輔助用房,架起四個20多米高的通信鐵塔,還要造一座氣象觀測站以及儲油罐。
那么大的工作量哪怕是隊員們再樂觀的估算也發現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才能完成。
但是三月中旬后南極的夏季就會過去,到時候大海封凍,風雪不止,氣溫下降,想要施工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一件事。
時間一下子成了建站成功與否的關鍵,而想要縮短工期,就必須投入更多的勞動力。
危難之際,“j121”船指揮組迅速討論出了支援方案,把308名海軍官兵編成四支突擊隊,輪番上陣,決心拼了性命也要幫助考察隊按時建成中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