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何等的豪情壯志,這是何等的英雄氣概。
之后的幾個小時里,趙陽跟著郭坤又和造船廠的技術人員探討了很多船舶改造上的細節,雖然不能拍照,也沒辦法用文字記錄成文,但那份眾志成城的決心還是感染了他,恨不得多聽多看一些。
“郭主任,嚴老師,小伙子,時間也不早了,要不吃完午飯再走吧,我們食堂有北方和川渝來的大師傅,保證能讓你們吃到家鄉味道。”
討論臨近尾聲,時間也早過了飯點,造船廠辦公室的同志盛情相邀,但郭坤卻委婉拒絕。
倒不是因為幾人不餓,相反早上那點食物已經消耗殆盡,剛才精神專注所以沒覺得,現在放松下來反而饑餓感洶涌而來。
“我們下午還約了要去紡織科學研究院,那邊的同志還在等著我們,實在沒時間吃飯了,等我們勝利凱旋,請你們來一起慶功。”
返程的客輪上依然江風徐徐,但趙陽的心境卻和來時截然不同,他手里拿著郭琨早上就藏在包里的饅頭和礦泉水,這便是幾人一整天的口糧。
對于老一輩的中國野外科學工作者來說,風餐露宿早就習以為常。
看著把饅頭吃得津津有味的嚴奇,趙陽第一次意識到去南極開展科研考察絕不是“過家家”,要面對的困難恐怕遠遠超乎他的想象。
下午的行程被郭坤安排得特別緊湊,三人接連又與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上海羽絨廠的技術人員會面,落實了羽絨服等裝備的研制和生產進度。
這些衣服看起來普普通通,但為了能夠應對南極惡劣的環境且不影響隊員們正常開展工作,必須做到保暖、穿著寬松輕便、外不透風、內不逸氣等特點,對于面料和工藝的要求其實非常之高。
原本郭坤還特別擔心服裝的問題,甚至已經做好了犧牲靈活性來保證安全性的備用方案。
但這次拜訪卻聽到了好消息,研究院的同志經過無數次的反復試驗,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研制出了特殊面料,其質量甚至超過了日本的同類產品。
而羽絨廠也已經在加班加點趕制,要不了多久,上千套極低羽絨服和夏考服就能夠交付到考察隊的手上。
等回到招待所的時候已經是夜里,這個點若是在趙陽出生的小縣城早就應該靜悄悄了,但無論是四旁的小巷還是外面的大馬路,完全一副人頭攢動、霓虹閃爍的熱鬧景象。
短短幾年的改革開放就賦予了這顆東方明珠嶄新的氣象,國家的發展成為了老百姓們能夠安居樂業的最大底氣。
為什么要費盡力氣組織考察隊冒著生命危險遠赴南極?
是因為虛名?還是為了搶奪資源?又或單純是被欺壓多年的中國人民不甘人后的倔強?
趙陽現在還分辨不清,但那求索的欲望已然在他的內心深處熊熊燃燒。
“小趙,咋發呆呢?今天走累啦?讓郭主任去給你弄泡面吃,這家伙箱子里偷偷藏了兩大包,整天搞得跟個寶貝一樣,今天必須讓他出出血……”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