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李鈺看了這題后,還沒有來得及破題,外面便已經狂風暴雨。
他不得不用身體去阻擋雨水進入。
而如今再看此題。
昨夜經歷的困頓與周遭士子的病容。
似乎都與這“非時而出”、“道窮”的悲愴感產生了共鳴。
此題重在一個‘感’字,圣人非為記異,乃因獲麟而感時傷懷,悲道之不行。
麒麟,仁獸也。
出于亂世而被獲,是其不幸,亦象征仁德之道于當世之困厄。
圣人見此,心生同悲,故絕筆于此。
破題需點明此非尋常記事,乃《春秋》終結之象征,寓含圣人深沉的悲憫與無奈。
李鈺思慮至此,已經有了破題思路,他提筆寫下。
《春秋》紀獲麟而止,蓋圣人感瑞應之非時,而傷吾道之窮也。
接下來就是承題。
夫麟仁獸也,必待圣人而在。
今出非其時,麋身牛尾,蹄而不蹄,折左足,見獲于野人,則非其常也審矣。
夫子知為己出,故反袂拭面,涕沾袍,曰‘吾道窮矣’,此其所以絕筆于斯歟?
意思是,麒麟是仁獸,必定要等到圣人在位時才出現。
如今出現得不是時候,長得麋身牛尾,有蹄卻不踢人,左足折斷,被樵夫獵獲,這顯然是不正常的啊。
孔子知道它是為自己而出現,因此用衣袖擦臉,眼淚沾濕了袍子。
說“我的道窮盡了”,這難道不就是他在此絕筆的原因嗎?
寫下承題,李鈺仿佛也感受到了兩千年前那位圣哲心中的巨大悲涼。
他沉浸在這種情緒中,開始繼續構思后面的文章,
將一夜的風雨困頓和清晨的感慨,都化入了對這道深奧經義的闡釋之中。
文章寫完后,李鈺看了一遍,自覺很滿意,竟是找不到半點瑕疵。
他昨天看完題目后的思路和今天不同。
今天的答題融入了昨天的感悟,覺得比昨天的思路更加成熟。
不多時,他便將文章謄抄在答題紙上,然后將其他六道題的試卷拿了出來。
這七篇文章凝聚了他這將近7年苦讀的心血。
從7歲啟蒙,到如此14歲參加鄉試。
李鈺看似輕松,其實每一步都走得辛苦。
即便他能過目不忘,即便他有成人的理解力,但如果不肝,不卷,他今日也不會坐在這里。
7年時間,他從沒懈怠過。
哪怕他是案首,哪怕他歲試第一,哪怕他的風頭壓過了清瀾書院的士子。
但他從沒驕傲過。
苦讀!苦讀!
除了苦讀還是苦讀!
讀得夫子掉頭發,讀得學政要躲他,讀得山長瘦了相。
李鈺何嘗不知這些長輩對他又愛又‘怕’。
但他沒有辦法,他穿越成農家子,要改變命運只能靠科舉。
他穿越過來才7歲,飯都吃不飽,除了讀書還能干啥。
7年時間,李鈺自認沒有辜負光陰,而七年的苦讀如今化為了這七篇文章!
等到全部檢查完后,李鈺不打算再等下去了。
今天看起來風和日麗的,但還是有些悶熱,萬一又要下雨呢?
還是早點交卷,心里踏實。
將一應東西收入考籃后,李鈺舉起了手,向著通道上巡行的差役示意。
一名差役注意到他,走了過來,面無表情地低聲道:“何事?”
李鈺低聲道:“我要交卷。”
那差役看了他一眼,又看了看他手中厚厚一沓顯然已完成的答卷,眼中有著一抹驚訝。
這第二天才剛剛開始,就要提前交卷了?
雖然昨天也有不少士子離開貢院,但那都是卷子被雨水打濕,沒法再考下去,不得不提前離場。
而李鈺試卷都在手中,顯然是全部答完了。
這速度可真夠快的。
差役巡邏鄉試考場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在他的印象中,來參加考試的士子,很少有提前交卷的。
都要將時間用夠,每一道題都要寫很久,盡量讓文章顯得完美。
第一次這么快交卷的,他還是第一次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