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舍內。
李鈺吃完東西后,擦了擦手,然后開始看四書最后一道題。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見到這題,李鈺來了精神,思緒更是回到了數年前。
當時的他被夫子收為學生,讀了大學的開篇之語,夫子還考過他。
雖然當時李鈺答出來了,但夫子卻有新的解釋。
考了這么多次試,從來沒有考過這題目,沒有想到鄉試卻碰上了。
此題是《大學》的開篇第一句,被稱為儒家“三綱領”,意義極其重大。
看來鄉試確實不一樣,考的都是高大上的東西。
不過雖然是高大上,但這題卻是科舉中最經典,最基礎的題目之一。
李鈺三次考試沒有碰上,但在府學中卻多有和士子們討論。
而這句話幾乎每個士子都爛熟于胸。
但也正因如此,要想寫出新意、寫出深度,超越尋常見解,才尤為困難。
“此題是儒門根基,萬不可輕忽。
破題需總攬全局,點明三綱領并非并列,而是有本末終始之序的整體。”
李鈺思緒發散起來。
“關鍵在于闡明‘明明德’是體,是根本;‘親民’是用,是延伸。
‘止于至善’是終極目標。三者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文章需層層推演,由內而外,由己及人,最終歸于那至高至善的境界。”
“要寫出這‘道’的宏大與精微。”
思路既定,李鈺再次提筆,飽蘸濃墨。
針對這第三道題,寫下了他的破題。
“圣經揭大學之全功,而歸本于三要也。”
接著是承題。
“蓋德性天命之固有,明之所以復其初也。”
“然非徒明一己之德已耳,必且推以及人,使之同歸于新而后可。”
“而明德新民,又皆必至于至善之所在而不遷,斯為道之極則焉。”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光明的德性是天所賦予、人所固有的,彰明它就是為了恢復人本初的善性。
然而,大學之道并非僅僅彰明一己之德就完了,還必須把它推廣到他人身上,使人們一同革故鼎新才行。
而無論是“明明德”還是“新民”,又都必須達到那“至善”的境界并堅守不移,這才算是大學之道的最高準則。
寫完破題和承題,李鈺對整篇文章的骨架已然把握到位。
隨后開始對這宏大的主題進行深入而細致的闡發。
等他第三篇文章寫完,已經到了中午。
溫度逐漸升高,狹小的號舍內猶如蒸籠一般,讓眾多考生都感覺身上黏糊糊的。
李鈺也不例外,額頭已經微微見汗。
原本李鈺還想慢慢寫,這樣穩妥一點。
但天氣這般悶熱,怕是要下雨,這讓他警惕起來。
雖然帶了擋雨的簾子,但那也不是絕對保險。
卷子是不能沾染半點水跡的,否則水將墨水暈開,管你文章寫得再好,考官也是看都不會看一眼。
要求就是如此嚴格。
哪怕你有狀元之才,一旦卷子打濕,那就會被黜落。
李鈺不敢去賭這雨會不會下,只能盡量加快速度。
平時雷打不動寫五篇文章的好處就體現出來了。
這些年,李鈺足足寫了有數千篇文章,速度早就練出來了。
只要破題,承題沒什么問題,后面的思路順著往下走就行。
李鈺將四書試卷放在一旁,馬不停蹄開始看五經題。
這些年他時間花得最多就是在經義上。
市面上能買到的所有春秋注本,他全都買來看了個遍。
加上從清瀾學院背的,如今的李鈺對春秋的理解遠遠超越了以前的自己。
很快第一題讀完,李鈺沒有怎么思索,提筆便破題。
此時前后都傳來考生們吃東西的聲音。
顯然到了中午,大家都覺得餓了,開始集體吃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