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張,可以和十六歲的姚寧兒媲美了。
李凡一驚,這特么絕對比后世的好吃!
是土壤還是什么原因?
“陛下,怎么樣?”眾人笑著看來。
“哈哈哈!”
李凡大笑,又來了一大口。
“我大唐有福了!”
眾人聞,面色紅潤,齊齊高呼:“天佑大唐,天佑大唐!”
“在場所有人,皆有重賞!”
李凡一高興,拂袖大喊,只要種植出來,就說明可復制,一經推廣,將席卷大唐漢人。
其意義不亞于一場對外戰爭的勝利,因為農耕社會,講的就是糧食為主。
現場佃戶們激動不已,齊齊高呼圣人萬歲。
“陛下,敢問這是何種糧食,為何聞所未聞,吃著有些像水果……”滿臉褶子的湯翁好奇。
李凡道:“這個加熱,打成漿液做成餅就是食物,生吃也可以,也算是一種水果吧。”
“是域外傳來的,不是咱們中原之物。”
說著,李凡反問:“湯翁是如何種植出來的?”
“朕在草原初見此物之時,遠沒有現在的飽滿,顆大,香甜。”
“而且這玩意一株一般也就是一根,但有三分之一朕看都是兩根果實。”
湯翁拱手:“回陛下,此事需要一些技巧。”
“老朽也是先嘗試了兩三次不同的播種方式,后發現這種方式玉米能長的快一些,且枝繁葉茂,所以才用。”
“這玉米種子播種下去得立刻澆水,三到五葉苗的時候要盡快除草,六到八葉時是拔節期。”
“這個時候再加一些肥水就有機會一株兩根。”
“……”
他說了很多,大多李凡都不懂什么意思,但中原上千年的耕種文明不是吹的,古人們有他們自已的一套方法。
“好!”
“你把這個種植方式讓戶部的人寫下來,朕會付你一筆錢,就當是專利了。”李凡笑道。
“專利?”
“相當于就是你出主意的賞錢。”李凡道。
“圣人,不敢!”
“圣人憂國憂民,為大唐帶來了新的農作物,老朽怎敢索要好處?”
“若此物能全國推廣,大唐將永無災荒,老朽無償愿為大唐出一份力!”湯翁擲地有聲,眼睛是真正有光的。
這就是陛下所說的大唐信用嗎?
薛飛等人心中無不是感慨。
“好!”
“那就朕就代大唐百姓多謝諸位的付出了!”
“來人,立刻收成,清算玉米種子,而后加快第二次培育,盡快讓玉米種子能夠全國普及。”
“是!!”
眾人大喝,干勁十足。
隨著收集開始,一根又一根肥美的玉米棒子,堆砌了好幾座山包。
李凡也親自加入,皇帝帶著百姓一起收玉米,堪稱史無前例。
他非常高興,原本一根玉米能有百顆籽種,但似乎拿回來種植的出籽率更高,能有一百三,一百四左右。
而這里幾十畝地,用粗略方式計算,除去損耗,乘一百三,能有五千畝地的產量!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