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日清晨。
飯桌上,李氏看著精神頭明顯好轉的兒子,臉上的笑意藏都藏不住,嘴上卻是老配方。
“喲,璘哥兒,你總算是活過來了?”
“我還以為你要成仙了呢!還是夫子有辦法,一句話就給你給拉回來了。”
沈春芳含笑搖頭,端起粥碗,并未多。
璘哥兒的學問根基,扎實無比,單純在經義學問上,自己其實已經沒什么可教的了。
他缺的,從來都不是學問,而是心態。
君以此興,必以此亡。
長期仰賴自己的天賦和長處,固然能讓他無往不利,強者恒強。
可若不懂得調整心態,這科舉之路,便是他自己給自己設下的,眉頭緊鎖。
也有人直接將書卷鋪在地上,俯身用手指蘸著清水,在青石板上一遍遍地書寫,練習著制藝文章的破題之法。
整個園子,只聞讀書聲與辯論聲。
盧璘見狀,沒多打擾,只是笑著點了點頭。
徑直走進屋內,再出來的時候,手上拿好了筆墨紙硯,在園子一處僻靜的角落坐下,鋪開宣紙。
……
時光飛逝,轉眼就到鄉試的日子。
十一月初八,天還未亮,自強社的院子里便已燈火通明。
所有準備參加秋闈的生員,都已換上了一身嶄新的儒衫,齊聚一堂。
盧璘站在眾人面前,環視一圈,看著一張張或緊張、或興奮、或忐忑的臉,朗聲開口。
“諸位!”
“三載苦讀,一朝試鋒,便在今日!”
“多余的話,我不多說。”
“記住,我們為何而來!”
“筆在我等手中,乾坤在紙上!”
“去吧!”
“是!”
眾人齊聲應諾,聲震云霄,胸中豪情萬丈。
一行幾十人,浩浩蕩蕩地走出半畝園,朝著臨安府圣院的方向走去。
大夏王朝,科舉為立國之本。
鄉試,便是通往權力中樞的第一道龍門。
江南道鄉試的考場,同樣設在臨安府圣院。
此番秋闈,整個江南道,共有三千余名秀才匯聚于此。
這些人,都是從數十萬讀書人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
可最終,能從這圣院中走出去,獲得舉人功名的,不足百人。
錄取率,不足三十分之一。
可謂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然一旦功成,便是一步登天。
中了舉人,便有了做官的資格,見官不跪,免除徭役,名下田產亦可免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