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蘇啊,這年頭,供應不好搞!”
“你做好準備了嗎?”
待到走進李懷德的辦公室,賓主落座,李懷德的第一句話就是直接給蘇浩來了一個“下馬威”。
李懷德的辦公室并不大,也就是二十幾平米的樣子。
一張辦公桌,木質、三個抽屜的那種。背后是一個黃色的立柜,沒有玻璃,對開門的那種。
對面兩個單人沙發,皮質的,有些舊,扶手有一處都開裂了,露出了里面的海綿。
沙發的中間是一個茶幾。
上面放著一個竹皮暖壺,和兩只帶蓋的瓷杯。
左邊靠窗處,還有臉盆、臉盆架等物。
和這個時期的大部分領導一樣,辦公室里的陳設都很簡陋。不會布置得像“花房”一樣,也不會布置的如“寢宮”一般。
一切以工作為主。
“做好了。”
對于李懷德的問話,蘇浩毫不遲疑地回答,“我的長項就是進山打獵,每個月都會給單位弄一些肉食進來。”
“看來你很有信心呢。”
李懷德將身體靠在了木椅背上,看著蘇浩,“進山一次能打多少?”忽地問道。
“來了嗎?”
蘇浩暗中一笑。
前世歷經職場摔打的他,對這類看似不經意間的一問,知道不能掉以輕心。
說多了,任務重;說少了,不足以展示能力。
“進山打獵,是要看運氣的。”
在這方面,蘇浩自然是個“老油條”,不會虎了吧唧地給自己定數量。更主要的,他知道,這不是他所能決定的。
打多少?
更主要的要看領導的需要和決定。
便是把這個問題引向了“玄之又玄”的方向,“運氣好了,進山一趟,可以打個百八十斤;運氣不好,那就是白磨鞋底了,連個獸毛都看不到一根。
不過,瞎貓都能碰上死耗子,多進去幾趟,總有收獲。
如果再多下點套子、夾子,山雞、野兔還是能捕到幾只的。不會空手。”
“嗯,我也知道不容易,而且進山狩獵,安全為主。”
李懷德很是通情達理地點頭,“所以呢,也不會給你下多重的任務。每月100斤毛肉,怎么樣?
畢竟你是特殊人才,有特長嘛!”
100斤,按說不多,也就是1頭黃毛子的量。
可以說,蘇浩能輕輕松松地完成。
但就算如此,蘇浩不會就這么輕松答應。
不然,還需要他昨天拎著野雞、野兔到家里看李懷德?
雖然他之前說過,每月可以給單位上交二三百斤野豬肉。那是沒進來,進來了就不會這么說了。
你每月交二三百斤,還讓別人活不活了?
任何單位工作,都需要冒頭,但不能“冒大頭”。“出頭的椽子先爛”,就是這個道理。
他可是知道,機械廠一般采購員的每月任務,是23元的物資。
基本上都是什么笤帚、簸箕、紙筆、水杯等。
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大小設備等,都由國家調撥,那是不需要采購的。
就算是糧油米面、煙酒糖茶等這類大宗的生活物資,也是定量、或者是按票供應的。計劃經濟之下,國家就像一個大家長,幾乎包辦了企業的一切。
這時候的供應處,其實并沒有太多的活干。
但畢竟是物資緊缺的時代。
國家只能維持著你不被餓死,要想吃飽、吃好,那就要看你個人的努力了。
比如機械廠的肉食供應,國家每個月給800斤豬肉,每年將近1萬斤。折合到每個職工身上,1斤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