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接受的教育中,所有的事情都要有始有終,答應了別人會慎重考慮,即便真的拒絕,也要給個結果。
剛好燉豬蹄少了兩味調味料,我去超市的路上,給玩具廠回了個電話。
玩具廠的人資得知我打電話的目的后,居然笑場了,雖然她強忍著,可我還是聽出了她想笑。
我匆匆掛斷了電話,臉上有些發燒,心里更是十分郁悶。
對方憑什么笑話我?
做事情不就應該是這樣嗎?
我哪里做錯了?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等我在莞城呆了快兩年,才終于想明白其中的區別。
我的做法是傳統規矩,是建立在人與人的關系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如果做事有頭無尾,就會讓人覺得你不靠譜。
所以,哪怕拒絕某件事情,也要交代別人一聲,免得人家一直惦記。
可在莞城這種快節奏的打工城市,大家都默認了過期不候這個規則,特意說一聲反而顯得很奇怪。
就如在這個年代,男女朋友吵架分手必須要說出分手兩個字才算分手一樣;
等再過十來年,許多年輕人吵架后超過三天不聯系就默認分手了。
這樣的選擇原本就沒有對錯,是時代變得越來越快,社會變得越來越浮躁,才讓原本正常的事情顯得很奇怪。
玩具廠人資的笑場讓我有些惱火,我去超市轉了一圈,買了調料回來,郁悶的心情才慢慢平復下來。
吃飯的時候,表嫂忽然開口問道:“小磊,我看你有些不太開心,要不我們下午去外面玩玩吧?”
“去玩?你的腳還沒好呢,能玩什么?”
“也是啊,游樂園去不了,游泳也不行,爬山就更別想了”蘇向晚掰著手指頭一個個的算著。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