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海當眾失態離場,不僅沒能影響張建軍的計劃,反而讓楊廠長和李愛國更加堅定了對他的信任和支持。軍工零件的加工任務,正式落在了第三生產小組的肩上。
車間里,那臺改造后的蘇式內圓磨床被擦拭得锃亮,如同即將出征的戰士。
張建軍親自上陣,擔任主操作手。老陳、王小虎等技術骨干圍在一旁,既是學習,也是保障。氣氛緊張而肅穆。
張建軍按照自己制定的方案,一絲不茍地操作著。粗磨工序順利完成,零件內腔留出了精確的余量。接下來,就是最關鍵的精細磨削階段。
小心翼翼地換上特制的、形狀與零件內腔高度吻合的樹脂結合劑小砂輪。這種砂輪質地較軟,自銳性好,不易燒傷工件,但磨損也快,需要極高的操作技巧。
張建軍深吸一口氣,眼神銳利如鷹,全身的精氣神都凝聚在指尖和那細微的進給手柄上。
“第一次進給,,啟動!”張建軍聲音沉穩。
機床發出低沉而平穩的嗡鳴。冷卻液如同精準的瀑布,沖刷著磨削接觸點。張建軍全神貫注,通過聲音、手感以及儀表盤的細微變化,感知著磨削的狀態。
幾分鐘后,第一次微量磨削完成。張建軍立刻停機。
“清洗內腔!更換冷卻液!”他命令道。
王小虎等人立刻上前,用特制的長桿毛刷和高壓氣槍,仔細清理內腔的每一處角落,確保沒有任何殘留的磨屑。然后更換上新鮮的、溫度適宜的冷卻液。
如此反復。每一次的微量進給,都伴隨著一次徹底的清潔和冷卻液更換。過程極其繁瑣,對操作者的耐心、專注力和體力都是巨大的考驗。
張建軍卻如同精密的機器,每一個動作都精準到位,沒有絲毫急躁。他四級機修的知識和經驗,在這一刻發揮到了極致。
時間一點點流逝。當進行到第四次微量磨削時,張建軍敏銳地察覺到一絲極其微弱的異常震動,同時冷卻液的顏色似乎比前幾次略微深了一點點!
“停機!”果斷下令!
“怎么了,組長?”老陳緊張地問。
張建軍沒有回答,迅速卸下零件,拿起強光手電和放大鏡,對著內腔被磨削的區域仔細檢查。
在放大鏡下,一處極其細微的、顏色略深的斑點隱約可見!
“這里有輕微過熱跡象!”張建軍指著斑點,語氣凝重,“砂輪磨損超出預期,或者冷卻液沖刷這個角落不夠充分。王小虎,立刻測量砂輪尺寸!李振國,檢查這個區域的冷卻液噴口角度!”
問題很快查明:砂輪因形狀復雜,在磨削異形內腔時局部磨損稍快,導致該點實際磨削量略大;同時,內腔一個拐角處的冷卻液噴口角度有半度的偏差,導致沖刷力減弱。
“更換備用砂輪!調整噴口角度,偏轉1.5度,加大該區域流量!”張建軍迅速做出調整。他并沒有蠻干,而是根據細微征兆,精準地發現了問題源頭并解決!
調整后,最后一次的微量磨削順利完成!
當最終零件被取下,經過清洗吹干,在明亮的燈光下,那異形內腔呈現出完美的鏡面效果!用精密氣動量儀檢測尺寸,公差完全控制在it6級以內!完美!
“成功了!”老陳激動得聲音發顫!
王小虎等年輕工人更是歡呼起來!看向張建軍的眼神充滿了近乎狂熱的崇拜!這種化腐朽為神奇、在細微處見真章的頂尖技術,徹底征服了他們!
消息傳到廠部,楊廠長親自帶著技術科的人來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