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雷的余波逐漸平息,香港媒體的頭條被新的緋聞和政商消息取代,但水面之下的格局已然改變。怡和系股票雖止住暴跌,卻依舊疲軟,內部整頓和廉署的調查像兩把懸頂之劍,使其短期內難以他顧。
建邦實業則憑借此次事件,意外地收獲了“抗壓能力強”、“管理規范”的市場印象,股價穩步回升至新高。
張建軍并未沉迷于這場勝利。他深知,擊退一次進攻并不難,難的是如何讓自己變得真正無懈可擊。他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夯實根基之中。
財務部的報告很快呈遞上來。看著那份詳盡的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預測,張建軍的手指在“負債率”和“短期償債壓力”幾個數字上輕輕敲擊。雖然目前尚在安全范圍,但快速擴張帶來的資金消耗是實實在在的。幾個新廠區的建設、研發中心的巨額投入、內地市場的開拓,就像一個個吞金獸。
“威廉,我們的現金流,還能支撐多久?”張建軍抬頭看向陳威廉。
“如果保持目前的投資速度,且不再有大的意外,預計到明年年中,資金鏈會開始緊張。”陳威廉謹慎地回答,“主要是地產板塊和內地投入占用資金太大,回報周期長。”
“開源節流。”張建軍簡意賅,“節流方面,重新審核所有非必要開支,行政、采購費用壓縮百分之十。開源方面,加快北角地皮的建設進度,爭取提前預售回籠資金。另外,和匯豐的詹姆斯再談一次,以我們現有的優質資產和未來現金流做抵押,嘗試申請一筆期限更長、利率更優的長期發展貸款。”
“明白。詹姆斯先生那邊,應該問題不大,他上次還暗示希望加深合作。”陳威廉點頭。
“不是暗示,是必然。”張建軍語氣平淡,“我們越是展現出抗風險能力和成長性,銀行越是愿意錦上添花。去吧。”
處理完財務隱憂,張建軍將目光轉向內地。廣州試點工廠的成功,就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漣漪正在擴散。陳威廉新組建的內地業務拓展部,幾乎每天都能接到來自不同省市輕工系統或外貿公司的咨詢函電。
“老板,現在機會很多,但我們也有點應接不暇。很多地方提出的合作條件差異很大,有些希望我們直接投資建廠,有些希望技術入股,還有些只是單純想買我們的設備。”陳威廉匯報著甜蜜的煩惱,“我們的人手和經驗,都有些跟不上了。”
“挑重點,做樣板。”張建軍決策果斷,“集中資源,優先跟進上海和天津這兩地的合作意向。上海工業基礎好,輻射能力強;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政策優勢明顯。和他們談,可以仿照廣州模式,但條件要更優化,我們要爭取控股或擁有經營管理權。”
“另外,”他補充道,“從集團內部抽調一批有經驗、懂技術、責任心強的中層骨干和老師傅,組建一個‘內地技術支持小組’,由鐘博士統籌。他們的任務就是飛赴各地,幫助我們的合作伙伴解決實際生產技術難題,傳授管理經驗。我們要輸出的,不僅是設備和技術,更是標準和流程。”
“這是不是成本太高了?而且容易技術外流……”陳威廉有些遲疑。
“眼光放長遠。”張建軍搖頭,“幫助合作伙伴成功,就是幫助我們自已成功。只有他們的效益好了,我們的訂單和設備才能持續賣出去。技術外流?只要我們自已的研發跑得更快就不怕。這是建立信任和行業影響力的必要投入。”
就在張建軍全力布局內地、穩固財務時,龍五那邊也有了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