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先生的內部監察小組調整了篩查策略,重點從經濟問題轉向社會關系和異常交往。
這項工作更加繁瑣細致,進展緩慢,卻如同梳子般細細篦過公司的肌理。
幾天后,一份初步報告放在了張建軍桌上。報告指出,近期有三位中層管理人員和一位核心工程師,與某些“背景復雜”的社團人士或商業掮客有過看似偶然的接觸,頻率不高,但值得關注。
其中,電子廠負責采購的副經理李,最近在一次行業酒會上,與一個自稱是“日本電子元件代理商”的人相談甚歡,互換了名片。
經查,那個“代理商”的公司注冊不久,背景模糊,且與已知的臺島關聯公司有間接資金往來。
“這個李,背景查過了嗎?”張建軍指著報告問。
“查過了。本地人,在建邦工作五年,業務能力不錯,家境普通,有個兒子在英國讀書,學費負擔不輕。”鐘先生回答,“之前經濟審查沒發現問題。”
“兒子在英國…”張建軍沉吟,“讓龍四深入查一下那個‘日本代理商’,還有,李的兒子在英國的開銷和賬戶情況。”
“明白。”
另一條線索指向碼頭運營部的一個調度主管李,他一個遠房表弟最近從臺島來港“投奔”,此人沒有正當職業,卻時常出入高檔場所,與李接觸頻繁。
“這個表弟,重點關照一下。”張建軍點了點報告。
“已經安排人盯著了。”
張建軍合上報告,揉了揉太陽穴。這種隱藏在日常交往中的滲透,防不勝防。對手改變了策略,更加耐心,也更難追蹤。
“加強所有核心部門的物理隔離和信息保密等級。特別是研發部和采購部,涉密信息分級管理,無關人員不得接觸。”張建軍下令,“另外,組織一次全員‘反商業間諜’培訓,由你主講,提高普通員工的警惕性。”
“好的。”鐘先生記錄下要求。
內部緊繃的同時,外部商業布局并未停歇。
昌榮置業的拆遷工作終于啟動。正如預料,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幾家“釘子戶”要價離譜,背后似乎有小社團的影子煽風點火。
張建軍沒有讓步。龍五派出的安保隊員配合拆遷隊,維持秩序,同時陳威廉帶隊逐家談判,軟硬兼施。進度雖慢,卻在穩步推進。
與郭氏企業的合作也逐漸深入。郭廣榮對昌榮項目的進展表示滿意,并主動提出可以引薦一些東南亞的橡膠和錫礦供應商給張建軍,拓展他的進貨渠道。
“張生,香港市場雖好,但格局有限。要想做大,眼光必須放遠。”郭廣榮在電話里提點道,“東南亞資源豐富,成本低,只要打通關節,利潤空間很大。”
“謝謝郭生指點,我正在努力開拓印尼市場。”張建軍回應。
“印尼不錯,但也要留意馬來亞和泰國。那邊我有些關系,可以幫你牽線。”
張建軍心中一動,系統提供的未來信息里,提到泰國政局明年會有波動,但馬來亞的橡膠產業穩定且有潛力。
“那就先謝謝郭生了。等昌榮這邊步入正軌,我一定去拜訪。”
掛掉電話,張建軍立刻讓手下整理馬來亞橡膠產業的資料,并讓甲一在印尼辦事處留意相關機會。
馮永發那邊傳來了關于新經理威爾遜的最新消息。
威爾遜動作雷厲風行,已經初步拿下了九龍倉董事會,開始大力推進碼頭搬遷評估,并且對戴維斯之前負責的證券業務表示了不滿,正在審核所有投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