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的有情無情之辯,是大乘佛教盛行之后,堪稱佛門最重要的辯論。與之相比,什么眾生有情無情,什么一闡提成不成佛,根本只是小兒科的玩意。&1t;p>
鑒于時代的局限,竺道安以無上聰慧和大無畏的勇氣,從那自相矛盾的經文里別出蹊徑出“一闡提可成佛”的論調,已經在他的理解里,把佛性走到了路的盡頭。&1t;p>
所以當徐佑撇開有情眾生,反而提出無情眾生有無佛性這一問難時,竺道安只覺得耳邊嗡的一聲,周遭的世界飛的遠去,魂游物外,不知所蹤。好一會才回過神來,搖頭道:“有情具覺知,可容有佛性;無情無覺知,又哪來的佛性?”&1t;p>
竺道安的話,代表了在場所有人的想法,無情物,如墻壁瓦石,若是也能成佛,那不是了癔癥嗎?&1t;p>
徐佑縱聲大笑,狀及狂悖,抽法劍出鞘,狠狠刺入木臺之中,道:“上座,此木知痛嗎?”&1t;p>
“木本無情,故不知痛!”&1t;p>
“金剛經有云: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胎生,若卵生,若濕生,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而滅度之。”徐佑一字字道:“請上座教我,何為無想?”&1t;p>
“這……”&1t;p>
徐佑不等他細細思量,道:“不如我來替上座作答。將眾生分四生十類,第八為無想。何為無想?由因世界,愚鈍輪回,癡顛倒故;和合頑成八萬四千枯槁亂想。如是,故有無想羯南流轉國土,精神化為土木金石,其類充塞。這些土木金石,乃外道之人思專枯槁之后所化,因此名為無想。如那個叫劫毗羅的外道化石,正如此類。”&1t;p>
竺道安滿臉詫異,愕然抬頭,道:“這是何處的金剛經義,為何我從未耳聞?”&1t;p>
“北朝國師曇讖曾說:金剛難壞句義聚,一切圣人不能入。此經文義的次第艱深,為諸經之冠,僅我所知,南北兩朝共有七種經義不同的流傳于世,我解的,乃隱士高僧所譯。”徐佑笑了笑,眼神凌冽如冬雪,道:“上座,以為解的如何?”&1t;p>
徐佑這是明擺著欺負人,他以幾百年后才出現的的經義來解的無想眾生,還噎的竺道安無話可說,無以對,無法自持。&1t;p>
有經有義,有名有姓,邏輯通順,圓融無礙,竺道安能怎么說?他自知落入徐佑的圈套,額頭滲出汗滴,后背的僧衣也在陽光照射下印出絲絲的水跡,無奈的道:“解的妙!”&1t;p>
“既然土木金石,皆可為世尊滅度之……”徐佑拔出法劍,還劍入鞘,目光凝視著竺道安,道:“那豈不正是‘無情有性,草木成佛?’”&1t;p>
循循善誘,層層設伏,終于拋出了這次論衡最大的殺器,那就是無情有性,草木成佛!&1t;p>
草木無性,是心神佛性的對立面。也就是說,佛教史上凡是以神明、心識乃至覺悟之性,來詮釋佛性的,大都在論證有情有性的同時,包含著無情無性的思想。&1t;p>
釋迦牟尼立教至今,從佛有佛性,到有情眾生有佛性,不知耗費了多少先賢大德的智慧和心血,才讓佛門的理論高度,從度己變成度眾生。&1t;p>
然而徐佑今日所,只用了區區八個字:“無情有性,草木成佛”,直接跨越了無數劫,將佛理又拔高了無數倍。&1t;p>
越時代的錯誤論,是笑話;&1t;p>
那越時代的正確論,是什么?&1t;p>
是外道!是邪見!&1t;p>
因為他徹底否定了佛教這千百年來的立教之根,這若不是邪見,還有什么是邪見?這若不是外道,還有什么是外道?&1t;p>
不僅竺道安驚在當場,那五百僧眾,那諸姓門閥,那貴人名士,還有蓮華臺下圍觀的人全都被徐佑的話震的五臟移位,目瞪口呆。&1t;p>
風驟起!&1t;p>
呼呼作響!&1t;p>
張紫華干咳一聲,道:“竺上座,你可有辯辭?”他是主持,若竺道安再不語,今日論衡,勝負將分。&1t;p>
竺道安猛然起身,金剛怒目,手指徐佑,厲聲道:“開覺佛性,唯局限于有情。若許無情成佛,此成則能修因,無情變情,情變無情,便同邪見。”&1t;p>
徐佑安坐不動,悠悠道:“果然,道不同,即為邪見!竺上座可曾想過,你稍前說一闡提也可成佛,在很多人的心里,也是邪見!”&1t;p>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這是詭辯術的最高境界,也是辯詰里極其殺傷力的手段之一。&1t;p>
“那不同……”&1t;p>
“那有什么不同!”&1t;p>
風愈急!&1t;p>
衣袂飄飄!&1t;p>
徐佑站了起來,郎聲道:“夫道者,若一人得之,道即不遍。若眾人得之,道即有窮。若各各得之,道即有數。若總共得之,方便即空。若修行得之,造作非真。道,本自有之,越一切有情無情之物。既然如此,道在你我之中,道也在土木之中,有情合于道,無情也應合于道。故有情成佛,無情亦可成佛!”&1t;p>
這次由玄學和道學入手來講解佛學,比起之前以佛學解佛學更勝一籌,讓人恍然間想起,這不是兩個佛門大德的辯詰,而是天師道和本無宗的論衡。&1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