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仁,今天能在這里看到這么多醫學界的精英,我感到非常榮幸。”艾米麗的聲音清晰而有力,“博海藥業舉辦這次研討會,目的是促進不同醫學體系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臺下的掌聲雷動。
“在正式開始之前,我想分享一個親身經歷。”艾米麗的目光投向周平,“昨天,我在海邊遭遇意外,生命垂危。是一位來自華夏的醫生用他的傳統醫術救了我的命。”
會場頓時議論紛紛。
“這位醫生用的不是呼吸機,不是強心劑,而是幾根銀針。”艾米麗繼續說道,“在西醫束手無策的情況下,中醫創造了奇跡。”
德國老頭的臉色越來越難看。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用開放的心態去了解和學習不同的醫學體系。”艾米麗最后說道,“醫學無國界,救人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致辭結束后,正式的學術交流開始了。第一個環節是各國代表介紹本國醫學的特色和優勢。
輪到周平時,他走上臺,淡定地開口:“各位,我今天不想講中醫有多神奇,只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什么是好的醫學?”
臺下一片安靜。
“我認為,能治好病的就是好醫學。”周平繼續說道,“不管它是古老的還是現代的,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
“那么,中醫能治好哪些西醫治不好的病呢?”一個英國醫生站起來質疑。
“很多。”周平回答,“比如,功能性疾病、慢性疲勞綜合征、某些精神類疾病等等。當然,西醫也有中醫做不到的地方,比如外科手術。”
“那為什么中醫不能像西醫一樣,用數據和實驗來證明自己的效果?”另一個醫生問道。
“誰說中醫沒有數據?”周平笑了,“幾千年來,中醫積累的案例數據比任何一種現代醫學都要多。至于實驗,中醫的實驗對象是活人,不是小鼠。”
“但是小鼠實驗更科學,更可控。”有人反駁。
“是嗎?”周平反問,“那為什么很多在小鼠身上有效的藥物,在人體試驗時卻失敗了?是不是說明小鼠實驗也有局限性?”
臺下開始有人點頭。
“醫學的本質是經驗科學,不是理論科學。”周平總結道,“有效就是硬道理,其他都是次要的。”
發結束后,周平回到座位。蘇雅小聲說:“說得太好了,那些質疑的聲音明顯少了很多。”
但好戲還在后頭。
中午休息時,那個意大利醫生找到了周平。
“周醫生,雖然你的發很有說服力,但我還是有疑問。”他一臉嚴肅,“你說中醫有幾千年的臨床數據,但這些數據的可靠性如何保證?古人的記錄會不會有夸大或錯誤?”
“這個問題問得好。”周平點點頭,“確實,古代的記錄可能存在偏差。但是,中醫有一個獨特的優勢,就是可重復性。”
“什么意思?”
“比如說,張仲景的《傷寒論》寫于1800年前,但里面的方劑現在用起來依然有效。如果古人的記錄是錯的,這些方劑早就被淘汰了。”
意大利醫生想了想:“但這只能說明古人的某些經驗是對的,不能證明整個中醫體系都是科學的。”
“那什么能證明一個醫學體系是科學的?”周平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