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施密特教授站起來:“林醫生,您能具體解釋一下上午救治溺水患者的原理嗎?按照現代醫學理論,溺水患者肺部積水應該通過機械通氣等方式處理,您用幾根針就解決了問題,這在醫學上如何解釋?”
這個問題很尖銳,臺下所有人都豎起了耳朵。
林墨思考了一下:“施密特教授,您知道人體的自愈能力嗎?”
“當然知道,但溺水這種情況下,自愈能力是有限的。”
“沒錯,但如果能夠激活和引導這種自愈能力呢?”林墨在黑板上畫了一個簡單的圖,“針灸通過刺激特定穴位,能夠激活迷走神經,調節自主神經系統,促進肺部纖毛運動,加速積水排出。”
“同時,特定穴位的刺激還能釋放內啡肽等神經遞質,改善心肺功能。這些都是有現代醫學依據的。”
施密特教授若有所思:“這個解釋倒是有一定道理。”
約翰遜不甘心:“但這種治療方法的成功率如何?有統計數據嗎?”
“每個病人的情況都不同,不能單純用統計數據來衡量。”林墨回答,“中醫強調個體化治療,因人而異。”
“這就是問題所在!”威廉姆斯激動地站起來,“醫學必須是可重復、可驗證的。如果每次治療都不一樣,怎么能稱之為科學?”
臺下開始有人附和,顯然這個觀點得到了不少支持。
林墨沒有急于反駁,而是問道:“威廉姆斯教授,您認為兩個完全相同的病人存在嗎?”
“當然不存在,但我們可以通過大樣本統計找出共性規律。”
“那么,面對不同的個體,是應該用統一的標準化治療,還是應該個體化治療?”林墨繼續問。
威廉姆斯被問住了,個體化治療確實是現代醫學的發展趨勢。
這時,艾米麗走上臺:“各位,我想我有發權。”
她看向臺下的專家們:“上午如果不是林醫生的及時救治,我現在可能已經不在這里了。約翰遜教授和威廉姆斯教授的心肺復蘇雖然規范,但沒有效果。而林醫生的針灸治療卻救了我的命。”
“這就是最好的證明。醫學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證明理論的正確性,而是救死扶傷。”
臺下響起了掌聲,這次比開始時熱烈多了。
約翰遜臉色鐵青:“艾米麗小姐,一個案例不能說明問題。也許林醫生只是運氣好。”
“運氣?”艾米麗冷笑,“那您的心肺復蘇為什么沒有運氣?”
現場氣氛變得有些緊張。
林墨舉手示意安靜:“各位,我提議我們用實際行動來證明。”
“什么意思?”施密特教授問。
“既然大家對中醫的療效有爭議,不如我們做個臨床驗證。”林墨提議,“找一些疑難病例,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