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市反詐中心的技術室里,凌晨三點的燈光依舊亮得刺眼。趙宇面前攤著三張寫滿代碼的草稿紙,指尖在鍵盤上敲得飛快,屏幕上“反詐預警app”的測試界面反復跳動著——這是他連續熬的第三個通宵,只為將app的詐騙識別準確率從95提升到98。
“還差最后一個參數調整。”趙宇揉了揉布滿血絲的眼睛,猛灌一口冰咖啡。咖啡因沒能完全驅散疲憊,但想到前幾天破解的詐騙軟件數據里,有3000多條受害者信息還沒來得及處理,他又挺直了脊背。之前截獲的50部改裝手機里,藏著詐騙團伙的核心話術邏輯,他將這些話術拆解成2876個關鍵詞,再結合陳默提供的“蜂巢”加密漏洞,終于搭建出app的核心識別算法——能實時標記詐騙電話、攔截釣魚鏈接,還能自動提取詐騙短信里的可疑賬戶。
“還沒弄完?”林默端著一碗熱粥走進來,放在趙宇手邊,“張隊剛才來電話,說省廳催著要反詐工具,你這app要是能上線,至少能幫基層民警減少一半工作量。”
趙宇沒抬頭,手指仍在鍵盤上翻飛:“快了,剛才測試時發現‘ai換臉詐騙’的識別率有點低,我在加個動態特征庫——只要檢測到視頻里人臉眨眼頻率異常,就自動標紅預警。”他點開app的“攔截記錄”界面,里面已經有7條測試數據,“你看,剛才模擬了一條‘兒子借錢’的詐騙短信,app不僅標了‘疑似詐騙’,還自動查了發件人的虛擬號碼歸屬地,顯示是東南亞的詐騙窩點。”
林默湊過去,屏幕上的app界面簡潔明了:頂部是“實時預警”模塊,中間分“詐騙電話攔截”“可疑鏈接檢測”“一鍵舉報”三個功能區,最下面是“反詐知識庫”,收錄了20多種常見詐騙套路。“能不能加個‘老人模式’?”林默突然開口,“上次劉大爺說,他看不懂復雜的術語,要是能把‘虛擬號碼’改成‘假電話’,‘釣魚鏈接’改成‘騙人鏈接’,老人用著更方便。”
趙宇眼睛一亮:“對,我怎么沒想到!”他立刻在代碼里添加“模式切換”功能,“這樣既能滿足年輕人的專業需求,又能讓老人看懂,覆蓋人群更廣。”
清晨六點,app終于完成最后一輪測試。趙宇將安裝包發給林默,又備份了一份上傳到反詐中心的加密服務器。“識別準確率983,攔截響應速度03秒,比市面上的反詐工具快兩倍。”趙宇看著測試報告,嘴角終于露出一絲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