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出身邊疆,從小飽受北蠻韃子侵擾之苦。
故而他對蠻夷的痛恨、厭惡,是刻在骨子里的。
陸星聞搖了搖頭,指著沙盤上寧夏城所在的位置,道:“劉大人,夏寧城而今盤踞著大量回軍,夏寧城易守難攻。”
“左將軍尉遲敬若要攻克夏寧城,半年時間不一定能攻克,時間拉長損兵折將、勞民傷財,何必呢?”
隴西,泛指大乾隴山西部,包含了寧州、靈州、涼州、安州、煌州共五州。
夏寧城便是寧州治所,之前被尉遲敬收復的隴西城,是涼州治所。
回人廣泛分布于寧州、靈州之內。
尤其是寧州之內存在著超過五十萬回人,要將這么多回人全部清理,陸星認為是天方夜譚。
劉秀握緊了拳頭,與陸星爭辯:“損兵折將,勞民傷財?打仗哪有不死人、不耗費錢糧的?忍一時的痛苦,為子孫后代解決麻煩才是大功德!”
接下來,陸星與劉秀之間,你來我往,誰都說服不了誰。
侯五、花云亦參與其中,他們的觀點與劉秀相似,都支持一勞永逸鏟除回人。
寧遠衛內三位校尉都支持清除回人,只有陸星反對,而蒯祥則未表態。
“小祥,你覺得呢?怎么一不發?”
林楓抱著胸,含笑問蒯祥。
蒯祥被林楓點名,回過神來,道:“林大哥,我剛在想朝中的大臣們,應當與我們寧遠衛一樣,這般爭論吧?”
蒯祥對京城究竟會給出什么樣的決斷很感興趣。
林楓聞,思索了片刻,說道:“朝中的諸位大人,只會比我們商討得更加熱烈。”
“不過,朝中的許多大人懷有慈悲心腸,恐怕不會對回人下死手。”
他們正說著,一直在一旁觀看推演的楊平安忽然開口了。
“大人,關于朝中對于西北戰局的決議,在下或許能推演一二。”
楊平安如今在軍中任長史,平時輔佐林楓處理軍務。
督造四大塢堡的時候,正值寧遠衛內開邊貿,林楓受命監督寧遠衛內的貪腐問題,也做得極佳。
如今楊平安已經站穩了腳跟,能參與核心將官的內部會議。
楊平安能立足,與他自己的見識本事有關,也與遼東缺少人才有關系。
遼東苦寒,讀書人但凡有機會,都往中原跑,沒幾個愿意留在遼東的。
林楓軍中缺少識文斷字的佐雜官,楊平安正好完美勝任。
林楓聞微微一笑,調侃道:“哦?平安也要嶄露頭角?好,你來講講!”
楊平安拱了拱手,道:“大人,以在下的經驗看,朝廷一定會接受回人的受降書,原因有三。”
“其一,大乾有接受回人送降書的傳統,當年太祖皇帝就曾經接受過,回人反叛再投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其二,陛下登基才兩年,北面好不容易平定,西邊如果曠日持久,對陛下坐穩皇位沒有任何好處。”
“其三,聽其、觀其行,我不認為一位能將喜峰口租借給北蠻兩年的君王,有滅回人的決心勇氣。”
說到這里,楊平安對著京城的方向拱拱手拜了拜。
“歷代帝王皆在乎身后名,這屠戮回人、滅了回人的惡名,當今陛下定然是不愿意擔著的。”
楊平安行軍打仗的本事不行,但論對京城的君王與朝臣心思的把控,的確厲害。
三兩語就將朝堂上高高在上的-->>大人物的心理剖析得干干凈凈。
花云聞如醍醐灌頂。
他向楊平安拱了拱手,稱贊道:“楊先生分析得有道理,這么說來,此次回人又要全身而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