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雨是踩著節氣來的,沙沙地掃過瓦檐,把村巷的青石板洗得發亮,也把田間地頭染了一層新綠色。
張寧在傍晚時分帶著幾個年輕人到了每一塊田上裝物聯網系統,九叔公始終陰沉著一張臉,手里拿著新的秧苗。
“電腦怎么能代替人類呢?我們的田里有什么,我一天巡查三遍難道不知道,還要跟電腦說?”九叔公是守舊派。
然而,九叔公的侄子們卻是很相信電腦,笑嘻嘻的反駁:“人家小張書記帶回來的系統可以在實時監控稻田的水溫,土壤指數,空氣指數,水質如何,還有相應的建議嘞。”
“你們就是懶,只要不用你們一塊田一塊田的走,你們都覺得好。”九叔公氣鼓鼓的把最后的秧苗扔到田里,背起簸箕和喝水的葫蘆就回去。
一邊回去的路上,一邊跟幾個老頭老太念叨:“老了,不中用了,以后種田都靠機器了,我們這些老人就沒啥事干了。”
“土地總是要交給年輕人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勞作方式,看開點。”阿太在山腳下遇到九叔公。
九叔公無可奈何的望望天,總覺得一身本事還沒有施展出來,就要被淘汰了,實在是不甘心。
阿太耐心的勸慰:“你想想看,你年輕的時候跟你阿爸對著干,非要做試驗田支持國家的二苗米,敢于用化肥增產,你阿爸不同意,非要吃以前的老米,你忘了嗎?”
九叔公這才不說話,阿太說得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九叔公依舊不明白:“那個小小的電腦,怎么就能知道什么時候施肥,什么時候控苗,控病蟲,,而且配比都有?”
幾百畝的大菜田,這都是幾個村的水稻田,光是靠人工,就只顧著打架了,阿太在一旁慢慢勸解。
九叔公也逐漸的接受用電腦,無人機,耕種機實行種田的技術,但是他對自己的梯田就更好了,一定要跟科學種植比一比,看看秋收的時候誰產量高。
年輕人,老頭子吃的鹽比你們吃的米還多,且等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