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朝雖時時面臨著北境的威脅,但有陳慶之這個定海神針在,幾十年來,數次打退了入侵之敵,內部也因此得以穩定、民生持續發展,百姓得享太平、安樂。也是因此,不只是軍中將士,人族的億萬百姓也都對陳慶之極致尊崇。因此,若是陳慶之實際上是被寧王所害的消息傳出去,哪怕他如今登基做皇帝了,也免不了遭到萬民討伐的。唉,為了上位,寧王太沖動、太著急了,用了最不該用的手段,只是,一切已然無可挽回。然而,雖然寧王如今得償所愿了,只是他的江山真的穩嗎?楊修對此表示懷疑。靠著那般激進的手段,雖然一時間壓下了反對的聲音,暫時得勢了,但壓迫越甚,來日的反抗力量也必然越大。這些事情,楊修是看得清楚的,也正因此,對于自己的未來,他需要更加謹慎的去把握,更要盡可能的站對、站穩立場。一旦將來局勢有變,不說能立于不敗之地,起碼不站在危墻之下。
新皇帝楊豪對于朝堂內外、軍中上下的清理,一直都沒有停下。或許是他自己也明白,他登基的過程,實在是有太多的不能探究的地方,也因此他對許多人和事,都顯得疑神疑鬼的。唉,只能說:終究還是底氣不足啊!既沒有老皇帝傳位旨意、大臣中也有不少心存質疑者;而軍方系統,他幾乎沒有選擇的,只能硬干了。不過,楊豪并不認為自己有什么錯的,怪只怪,陳慶之始終不肯為己所用,哼,茅坑里的石頭,又臭又硬。既然如此,那也就怪不得自己心狠手辣了。
只是,沒想到陳慶之在軍隊中的威望如此之高、之重。那兩百多名武官在知道陳慶之的死訊后,居然全體披麻戴孝的進了帥府。當寧王看到那一幕時,老實說,他當時真的是不知所措的,但隨后便也意識到,自己低估了陳慶之在軍中的威望。雖然他們早早的就找到了汪直這個替死鬼,要把一切都推到他身上去。問題是:他們并沒有順利的干掉汪直,還被他給成功逃脫,至今不知所蹤。不難想見,等他再次出現時,這件事情的真相便要大白于天下的,這幾乎只是時間問題。于是,在那一刻,寧王和趙無極都立即便意識到了,這二百多名武官:絕不可留。
于是,由寧王親自出面先行安撫住了那些人,而趙無極則立刻就去調集來上千人手,將那兩百多名手無寸鐵的武官全部斬殺。那一天,整個元帥府鬼哭狼嚎、血氣沖天,哪怕是寧王這個始作俑者,都被那濃重的血腥味,引得嘔吐不止、臉色發白、手腳顫抖。
陳慶之不愧是當世人杰,活著的時候,便給了寧王極大的壓力;哪怕是死了,同樣能讓他進退失據,為保全自己,不得不做出艱難的選擇。而事實上,這一切已經失控到遠遠超出了寧王的預期。或許寧王的心中,不無后悔。可是,他卻已經沒有回頭路了,無論如何,都只能繼續往前走了。為了掩蓋一個謊或是罪惡,最終人們會發現,他們只能去制造更多的謊和罪惡。寧王如今便像陷進了沼澤中一般,無法自拔,罪惡的泥淖正一步一步的把他往下拉。這無形的壓力,哪怕是自己終于登上寶座,得償所愿了,也難以消減半分。以至于,那晚的宮中宴會,寧王為了排遣這些情緒,喝了個酩酊大醉。旁人皆誤以為他是太高興的緣故,卻只有他自己清楚,他其實根本就高興不起來。陳慶之,老匹夫,哪怕是死了都余威尚在,偏要跟本王作對,可恨啊!
本來,在登基后,寧王是打算挨個的對秦王、升平公主、周家、唐家等這些一向就和自己不對付的人,算算賬的。可是,元帥府的事情給了寧王極大的陰影,導致了他決定暫緩這么做。這倒是讓早就嚴陣以待的這些人,全都有些納悶:那家伙,當上皇帝后,這是轉性了?還是說,正在醞釀著什么大陰謀?這家伙,不會才剛當上皇帝,便要玩什么帝王心術吧?不過,不管怎樣,京城中在經歷了一場暴風驟雨后,卻是突然間又風和日麗了起來,這難道是:新人新氣象?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