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城,城主府。
東城門外出現朝廷大軍的消息,第一時間被偵知,并匯報給了義軍高層。劉通趕忙召集來眾人,商議對策。畢竟也才拿下安順城沒幾天,雖然眼下義軍士氣正旺,但要說真的對上成建制的朝廷軍隊,能打成什么樣,老實說還是沒有多少底氣的。雖然目測之下,眼下只是來了兩萬兵馬,義軍在乒力上數倍于對方。但兵力多寡并不等同于戰力高低,而既然對方敢于直撲過來,那說明他們對于自己的戰力是極有自信的。這自然也是應有之義的,人家又不是傻子,沒有點把握的話,會平白無故跑來送死?
畢竟己方如今已然實際掌控著安順這座城高墻厚的大城了,攻守易形后,變成了朝廷軍隊不得不來攻克這座堅城了。在這種有利情況下,義軍理所當然的應該暫時選擇固守城池的策略,而不是放棄自身優勢,出城去和對方硬拼。劉通召集大家過來開會,一來是有了新的軍情,需要通報給眾人;二來是要統一和強調一下思想,讓大家都更明確接下來要以防守為主的戰略并做到各司其職。
義軍還是需要一段時間去好好消化和鞏固戰果的。安順城畢竟一直都在朝廷治下,民心所向的還是在朝廷一方的。這種情況,短時間內也是不可能改變過來的。為了更好的掌控這座城市,除了“肅奸”外,嚴格義軍的軍紀也是同樣重要的。義軍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從流民轉變而來的,忽然之間他們就成了統治階級了,這樣子難免會造成某些人心態失衡,讓他們趾高氣昂、作威作福甚至是對原本就生活在這里的百姓進行欺凌之類的。此類事情的發生,必然是會影響到義軍的形象,也會讓城中百姓對義軍更為的仇視,不利于義軍對安順城的統治。而相比起城外的朝廷大軍,城內的這些矛盾,若是不能有效管控的話,或也將是同樣致命的。
義軍為了能夠先好好的整頓內部,同時也是出于對戰事的判斷及其合理性的考量,選擇了固守城中的策略,義軍內部對于這一點還是有共識的。而在另一邊,李如松在抵達安順城后,在展開營地建設的同時,還派出了斥候隊開始對整個安順城的外圍進行全面偵察。而初步的探查顯示,如今安順城外,尚有數萬流民在城外游蕩。而據說,之前人數其實還要更多的,然而,隨著安順城陷于叛軍之手,他們中的許多人或許是不愿意和這些人摻和在一起,便選擇了離開。這也說明了,哪怕這兩年朝廷賑災不力,民怨沸騰,但更多的民眾依舊還是愿意去擁護朝廷的,心里面對于叛軍也顯然是缺乏認同感的。對于朝廷來說,這無疑是個好消息的。
大致摸清了周圍的狀況后,李如松便開始派出小股部隊前去東城門外叫陣,而不出意外的是,叛軍于城墻之上,選擇了用弓弩進行回應。之前蕭宏用來拒敵的方法,如今全部被叛軍照本宣科地復制了過來。而對此,官軍暫時也是沒有什么好辦法的。李如松他們此行,并沒有攜帶什么攻城器械,這顯然是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想過,此次平叛竟然需要去攻克一座像安順這樣的堅城的。其實,朝廷方面是有攻城掠地的大殺器的。只不過,這一回,他們并沒有動用火器的打算。終究打的是內部戰爭,這些城市也全都是自己家的,能不用到那些大殺器,就最好不用。把這些城市都打爛了,還不是要自己花錢再建?不能這樣隨便敗家的。只是,這樣一來,平叛的難度便要成倍增加了。
張恪是急于想知道周勃等人的消息的,只是叛軍嚴防死守下,城內暫時沒有任何相關的消息傳遞得出來。李如松幾次嘗試攻擊,但是沒有任何效果。如今叛軍手中已經擁有大量物資了,又是以逸待勞地守城一方,目前來看,形勢上對于叛軍來說,無疑是相對有利的。知道張恪急于想要知道周勃等人的情況,于是,王大丫自告奮勇,提出了想要潛入城中,去聯絡周勃的想法。對此,張恪下意識地拒絕了。
“叛軍必然是要防止我們的滲透的,此時進城,太過冒險了,一旦暴露行跡……。此事,還是容我再想想吧。”
李如松也道:“安順城本就城高墻厚,加上叛軍又日夜巡視,根本攀不過去的。這兩日我們的人也嘗試了許多方法,但始終找不到一點兒縫隙。王姑娘雖然身手高明,但想要進城去,難如登天啊。”
王大丫笑了笑,道:“翻墻過去確實是很難,也很危險。但登天嘛,對我來說,倒是不難的。”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