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皇宮,乾陽殿。
今日朝會,本是個普通朝會,但因為是“監國公主”首次臨朝參政,因此倍受矚目。升平公主一向深居簡出,除了那些重臣或者特殊原因被皇帝召見,而進過內廷的人外,其他人其實是沒有什么機會見到她的。再加上本朝還從來沒有過“公主臨朝”這樣的先例,因此今日這場特殊的朝會,不僅沒有人缺席,大家的精神還都特別地飽滿,像極了現代社會,知道有美女老師要來上課時,那些精神小伙的狀態。
只不過,等他們進了乾陽殿時,才發現公主殿下并沒有現出真身。而是在御座之旁,用屏風和簾幕隔出了一個小房間,隱隱約約可以看到里面確實是有個人影坐在那里,似乎還擺著張桌子,但也看不太清楚。總之,乾陽殿里的這個場景除了新鮮外,還很有些神秘感,而神秘感往往會引人心生某種敬畏。這讓那些原本對于“公主臨朝”還有些不以為然的官員,也都不由自主的嚴肅認真了起來。
畢竟大家是來這里開會,處理政務的。因此,盡管心思各異,但在“鳴鞭”之后,朝會還是按照正常的程序開始了。先是禮部匯報了一下今日朝會的參會情況,如今日有多少人參會啊、有什么地方官員入京述職啊、有哪些官員因故請假之類的;然后,兵部會匯報一下國防狀況,主要就是邊關是否安定如常;然后,就是個別官員的具體奏事環節,而官員們則會對這些事情進行討論,并定下解決方案。當然,事有輕重緩急、難易之分,所以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會當場得到解決的。有時候因為事情太復雜或者官員們意見始終無法統一,這種問題若非實在是太過緊急的話,便會暫且擱置,擇日再議。畢竟政務比較多,不能影響到后面的議程。朝會畢竟是公開的場合,上面還有皇帝在盯著,一般情況下,大家還是本著“公事公辦”的態度來的,所以氣氛上還是比較嚴肅的,一般情況下,也不會有什么人胡攪蠻纏或是故意搗亂的。
其實國家的大部分政務都已經分派給各個部門具體負責了,六部各管一攤,各負其責。一個國家,有那么多事情,也不可能啥事兒都要上到朝堂里來決定的,這顯然也是不現實的。只有那些比較重大的事項,比如涉及到重要的人事變動,波及面比較廣的事項,需要大量的財政支出的項目,需要多部門協調合作之類的事情,確實是需要大家在一起進行討論及分工,才會上到朝會里來的。不過,哪怕即使是這些事情,基本上也已經在三省六部里先研究過了,制定出一套甚至是幾套方案了,朝會上只是需要決定一下要采用哪一套而已。
今日朝會,頭幾件奏事,大家商量過后,倒是都順利的解決了。將決定好的事情,擬好正式公文后,便呈請“監國公主”蓋上印璽就算是完成了。朝堂上,波瀾不驚,雖然是“監國公主”第一次臨朝參政,但和以往也并沒有什么太大的不同。直到一件引發極大爭議的事項,被提了出來。
事情是這樣的:西南地區的許多地方,自前年年中開始,便一直干旱少雨,造成糧食欠收,饑民不斷增加。本來對于自然災害的處置,朝廷是有一套應對機制的,從中央到地方再到民間都需要積極的響應。只是,這一場旱災不僅持續了兩年,而且波及的范圍也越來越大,雖然朝廷一直努力的在救災,然而災情并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愈發的嚴重了。受災的地方政府,并沒有偷懶懈怠,也沒有隱瞞災情,因為受災的地方和百姓都太多了,根本瞞不住。而持續的干旱,所造成的糧食絕收、草木凋零、飛蝗遍地等等慘況更是被持續不斷的匯報到了京城。幾個月前,甚至于在當地官員發往京城的奏報中,還出現了如“流民塞道”、“人相食”之類的恐怖字眼。
看到這種奏報后,皇帝自然是坐不住了,急令各部門抽調精兵強將趕緊下去災區督導組織救災,也下旨讓各非受災地區盡量籌措糧食運往災區救助饑民。然而又是兩個月過去了,這些措施居然還是收效甚微,災區民生凋敝、饑民變成流民甚至有一些已經開始演變成亂民劫匪了。而隨著地方政府在治理能力上的逐漸喪失,又反過來加重了災情。救災措施再好,若是無法執行到位,那也沒什么用的。而最可怕的是,這些饑腸轆轆的人正在逐漸的聚集、合流,照這個趨勢,或許用不了多久,一場巨大的反動叛亂,就會在西南大地上演了,形勢嚴峻、岌岌可危啊。
然而,朝廷中對此卻一直在互相推諉扯皮,局勢眼看著就要失控了,可是這個燙手山芋卻沒有誰敢出來接。因為事情實在是太大了,御史臺這段時間以來,幾乎天天上奏彈劾。而被其點名的人,從中央到地方,從各部主腦到基層官員,幾乎被罵了個遍,而其用詞之刻薄難聽,更是猶如狗血淋頭,每每令人破防。
“說你們尸位素餐,你們還不服氣嗎?兩年了,西南的情況不僅沒有絲毫的好轉,反而每況愈下。當地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這些難道還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