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北城門外,軍中大營。
三千騎兵聚集在營門外,等待出發北上。率領這支騎兵隊伍的正是前幾天才從北境西線趕回來的李如松。此番,皇帝親封其為五品游騎將軍,為先頭部隊,為后續大軍北上打好前站并偵查敵情。說起來,人朝軍隊有多少年沒有主動進入過北境了呢?久遠到,許多人都已經記不得了。
在這支隊伍中,卻還有另外一名領軍人物,同樣也是一位將軍,同樣也是皇帝親封的,那就是“揚威少將軍”張恪,品級為六品。只不過,雖然同是皇帝親封的,但相比起李如松的“游騎將軍”來,張恪的這個“揚威少將軍”,聽起來,卻怎么總是顯得有那么些不正經的呢?而在事實上,這個"揚威少將軍"的將軍封號也確實是沒有多少含金量的,既沒有實職,更沒有實權,軍中規制里甚至根本就沒有這么一號。這完全就是當初皇帝一時興起取的一個封號。相比起皇帝給他封過的另一個六品官職(前些日子,才剛升了一品)――市舶司使來,那簡直就不是一個檔次的。因為市舶司使,那的的確確是個有職有權的,如今更是個讓人眼紅的職位。同樣的品級,同樣都是新設的官職,但一個是正兒八經的,另一個卻跟鬧著玩似的,委實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這一點,就連張恪也是這么認為的,更遑論其他人呢。
李如松自然也是這般認為的。然而,昨日,陳慶之大元帥過來軍營視察時,還特意單獨向他交代了些話。大意是:這位張恪張大人,雖然年輕,卻才干不凡,頗受皇帝及朝堂諸多大員的賞識,此次北上,最好多問問他的意見云云。多問問他的意見?這意思是不是說要讓我聽他的?可我一個五品“游騎將軍”,卻要聽一個六品雜號將軍的?嘿嘿,“揚威少將軍”,聽聽這個喝號,很明顯就跟“鎮關西”是一個路數的嘛。再說呢,前些天,他倒也見過那個叫張恪的。看著倒是順眼,但也不過就是個剛成年的瓜娃子,毛……倒是應該長齊了的……吧?雖然聽說有點本事,那也應該指的是文官那點事兒的。你要說,那小子還會打仗,不能吧?看他那"弱不禁風"的樣子,他上過戰場嗎?拿過刀槍嗎?流過汗,見過血嗎?要都沒有的話,那憑什么要聽他的呢?然而,作為一個正統軍人,令行禁止的思想,已是深入骨髓,更何況,這還是軍方第一人特意過來交待的,那就先聽他的吧!但,若是這家伙是個不學無術之徒的話,那……,就到時候再說吧!經過這兩天的觀察,手底下這三千騎兵,可都是好手啊。這支隊伍,即便是放到北軍中,那也是王牌一般的存在。他李如松,從軍多年,還真就不曾帶過這么好的一支軍伍,可稀罕著呢,斷不能讓那小子胡來的。
雖說這是一支騎兵隊伍,但陣中卻還是有三十輛馬車的。這些馬車,車廂被密封得嚴嚴實實的,外面還用油布覆蓋著。顯然里面裝著一些不能浸水,受潮的東西,才需要如此的保護措施。李如松似乎也極為重視這些,馬車周圍一直派有兵士在旁守衛,未有一刻放松。
抬頭看了眼躍上山頭頂的太陽,出發的時間早就過了。遠處,張恪朝著陳慶之躬身施了一禮后,躍上馬背,朝著隊伍前方打馬奔來。李如松不知道陳元帥和張恪說了什么,說了這么久,以致延誤了一陣子。不過,他并不好奇,也不太在乎。雖然陳元帥讓他多問問張恪的意見,他倒也不是非要抗命,若是那小子說得有理,那聽他的其實倒也沒什么。但,若是他說的沒道理,那可就得兩說了。俗話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嘛!打定了這個主意,李如松自得的一笑,在張恪還沒跑到隊伍前時,就先一聲令下,讓隊伍起行了。
張恪打馬來到李如松身側,如常的笑著打了個招呼:“李將軍,早啊!”
李如松報以一笑:“張大人,早!”
張恪聞,瞧了他一眼,卻見他一直目視著前方,似乎沒有要與他多交流一下的意思。不由得心忖:這位爺,似乎不怎么待見自己呢!而且在軍中,他卻不稱呼我張將軍,而叫我張大人;剛才又不等我一下,就下令隊伍出發了;如今又一副愛搭不理的樣子。雖然都是些小事情,不過……。說起來,我都沒有和他說過幾句話了,他為何對我是這么個態度了?或者,自己多心了?呵呵,且行且看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