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守忠接替的是李元的位置,此舉在朝野之中引起了一定的反應,但沒有成氣候。
這一類的聲音很有趣,大概就是朝廷管的太多了,沒能體恤民生。
有這樣的聲音,主要是新的監管制度出臺之后,其中關于利息方面,有嚴格的規定。利息高于三成則違法,借貸十年以上者,不需再交利息,歸還本金即可。至于其他,例如各行發行銀票,需按月到央行辦事處報備,每季度由央行小審計一次,半年一次大審計。
晉商銀行的案子還沒結束,主要是查賬需要時間。對外,宣稱被朝廷勒令停業整頓,對內則是在談判。
朝廷沒有對晉商銀行趕盡殺絕,而是要求由朝廷持股,具體的比例可以坐下來慢慢談,前段時間在龍禁尉的“保護”下瑟瑟發抖的股東和掌柜們,覺得自己又行了,跟朝廷開啟了持股比例的談判。
令內閣意外的是,此次皇帝沒有要求內帑持股,戶部出面談判。只不過承輝帝要求,持股不能少于一成。
梁道遠離京之日,相送者不過三五人,昔日內閣次輔吏部尚書,何等的風光,不料退休離京時,才這幾個人送行。
盡管知道皇帝已經格外開恩,梁道遠還是意難平,就差一步啊!
如果承輝帝非要較真,徹查梁家,梁道遠怕是難以全身而退,晚節不保。
京官還來不及為梁道遠的離去感到感傷時,另一個重磅消息傳出,首輔孔照請乞骸骨。
依舊是三請三辭,前后不過三天,孔照的退休報告批準了。
首輔的退休要好看的多了,該給的榮譽都給了,可以體面的回鄉養老了。
次日,承輝帝下詔書,寧克入閣,張庭恩回京。
現階段的內閣成員如下,郭衍、潘季馴、林如海、寧克,張庭恩還沒回來,但明眼人都知道,他是回來做首輔的。
處理晉商銀行案子的同時,林如海上奏彈劾王崇,罪名貪贓枉法,假公濟私,承輝帝立刻找準,王崇被罷免,好在留了功名,沒有一擼到底。
這個事情不是捕風捉影,而是在處理晉商銀行的案子中,發現王崇確實有經濟上的問題,沒少從晉商銀行收銀子,幫忙跑關系。其中因為牽扯到了李元,林如海沒有明著說,但皇帝處置起來卻很干脆,可見是知道他的底細。
賈璉可謂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朝中有人開玩笑,又一個被彗星掃到的。
有人這么說不要緊,關鍵大家真信啊。
本以為晉商銀行的事情大概就到這了,沒曾想派去山西的龍禁尉傳回一條消息,事情似乎又大條了。
承輝帝緊急召開內閣會議,內閣諸公到場后,看見了角落里面帶激動的李亨時,心里都有了一些想法。
李亨是怎么都沒想到,他居然能列席內閣會議,這是被重點培養了么?
漫漫長夜要過去了么?我李老三的出頭之日到了么?
沒人關注李亨的浮想聯翩,因為皇帝到了。眾臣見禮后,示意林如海坐靠前一點。
在眾人羨慕的目光中,林如海從后面往前走,坐在了次輔的位子上,空著首輔的位。
“中書舍人,發下去!”承輝帝并不著急宣布事項,而是讓中書舍人將謄抄的文件發給閣臣們,李亨也有一份。
李亨這不看不要緊,一看氣個半死,原來龍禁尉進入山西后,在“保護”各家股東的過程中,發現山西各地的糧食價格比京城都要高。
這就很不合理,于是便派人去查了查,發現去年山西風調雨順,糧食豐收。照理糧食價格應該有所回落,實際上卻高于往年三成左右。
再往深處一查才發現,問題出在晉商身上,他們花高價從民間采購糧食,運往外地販賣。
順著這條線往下追,終于查到了西北各邊關,糧食運到這里,并沒有停下,而是繼續往口外去。
因為北虜入寇的緣故,大周與口外的貿易,名義上是處在斷絕狀態的,實際上晉商一直在外口外走糧食鐵器,去年剛打完仗就開始了。
也就是說,北虜打進長城來搶都沒有滿足糧食需求,晉商卻為了利潤,給北虜送上門去了。
李亨看完后明白了,難怪與察哈爾王的談判如此艱難,對方的態度忽軟忽硬的原因找到了。
這不,上次請教賈璉,回去按照他修改的意見去談,察哈爾部又不肯讓步了,尤其在互市地點上。
內容不多,一張紙,沒一會就能看完。
但是在座的諸位,卻非常仔細的看了又看,生怕自己看錯了。
承輝帝見時間差不多了,開口道:“林卿,有何感想?”
林如海起身后,一臉慚愧:“微臣在宣大時,還是手太軟了!”
承輝帝笑了笑:“朕沒有責備卿的意思,當初在宣大,盯著土地兼并與救濟糧的發放,就夠卿勞神的。再者,寬刑輕處,乃朕與內閣的決斷。”
皇帝主動開脫,林如海依舊面帶慚愧:“微臣無法推脫責任!”
承輝帝笑道:“過去的事情不提了,現在這個事情該怎么處置,今天定個調子。”
寧克不是第一次出席內閣會議,但以閣臣的身份開會,還是頭一次。這次能順利入閣,最該感謝的是恩師孔照,他以主動請辭為條件,換來了寧克入閣的結果。當然了,這次內閣的增補,朝野是有非議的。主要集中在上一次內閣補充人員,采取的是選舉制度,這次皇帝直接點將了。
京城的報紙上就這個問題有一定的爭議,主要觀點還是選舉出來的內閣大臣,沒能令陛下滿意,這才導致陛下改弦更張,欽點閣臣。
由此還衍生出一場爭論,陛下選大臣,是選才呢,還是選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