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不妨換種心情
即使我們無法選擇所要做的事情,也可以選擇做事的態度。對自己說:我在做我想做的事。這不是自欺欺人,而是一種積極的心態。嘗試著以另外一種角度來看待自己做的事,會對它有全新的理解。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會掃走你做事時的煩躁。
過去我們提倡“干一行,愛一行”,現在似乎找不到這種“螺絲釘”式的奉獻精神了,相反,“干一行,怨一行”的情形比比皆是,相當多的職場中人都感覺到“累”,就連微軟的員工都說,忍受微軟,就是忍受每天工作12小時、每周工作6天的生活。當然,最主要的“累”不是工作緊張與壓力,而是“心”苦,“心”累,下屬反叛,領導壓制,同事之間鉤心斗角。其實,職場本身是個快樂天地,只是你“不識廬山真面目”罷了。
生命中,每個人都會有一些慘淡的經歷,讓我們覺得沮喪,感到這個世界簡直糟糕透頂。那些勇敢的人往往會用孟子的那段話來激勵自己: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更多的人恐怕只會自我憐憫而已。
其實,大多數人的經歷算得了什么?如果和《魚》的主人公瑪麗·簡比起來:恩愛的丈夫因病去世,留下一大筆拖欠的醫藥費,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更糟糕的是,接手一個“反應遲鈍、爭權奪利、疲乏消極”的團隊。對于工作的環境,瑪麗·簡在日記中記錄道:“工作中發生的任何情況都不能使他們興奮起來。我下屬有30名員工,其中多數做事情緩慢,工作不飽和,工資很低。他們中有些人好幾年都是按同樣的方法重復著節奏緩慢的工作,簡直是無聊至極,當我在小工作間走動時,空氣中所有的氧氣都好像被抽走了,令人幾乎不能呼吸。”
一次午餐時間,為了逃避“三樓”那令人窒息的氣氛,瑪麗·簡離開了辦公大樓。閑逛中,走進了派克街魚市,這里充溢著的快樂情緒與充滿活力的氣氛深深地打動了瑪麗·簡,一個叫羅尼爾的魚販子向她講述了這里的曾經和現在,她才了解到派克街魚市也曾經和其他市場一樣,充斥著簡單重復的工作、百無聊賴的時光,但一次討論卻改變了這一切,并使得派克街成為世界著名的旅游勝地。此后在反復的接觸中,瑪麗·簡從魚市場學到了重要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