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聚焦式工作
一名心理學者的研究證實了“聚焦”式勤奮工作的重要性。1988年,佛羅里達大學的k.安德斯·埃里克森和他在德國的同事們比較了兩組青年音樂家的成長過程,第一組的10人被鑒定為具有進入國際水平實力的人才,第二組的10人僅僅達到“良好”。埃里克森又另外選擇了10名已經在世界級交響樂團(如柏林交響樂團)供職的小提琴手。兩個青年組都保存著本人的近期訓練日記——詳細記載了用于訓練的時間。三組都提供了對本人早期訓練時間的估計數字。
埃里克森發現:在青年音樂家中,到20歲時,良好組人均訓練7500小時,而優秀組高達10000小時——相當于整整一年的訓練,結果造成了埃里克森比喻的“大學一年級生和三年級生的區別”。此外,他還發現優秀組的訓練時間總和,與那些交響樂團小提琴手在相同年齡的訓練時間總和不相上下。
當然,勤奮不等于苦熬,不動腦子,只是驅使自己一刻不停地干,只會榨干人的精力才智;時間重要,但不能決定一切,要想使你的努力得到報償,你還需要講求效益。下面是幾個訣竅。
要牢記自己做事的目標。不要為了勤奮而勤奮,這樣不過是心理安慰。勤奮努力不像做善事——本身會產生報償,你必須明確奮斗方向,及早制訂目標,然后全力以赴去實現它。
科羅拉斯普林市心理學家加里·弗里斯特在開業門診的同時寫了14本書。那是因為他建立了“把寫作放在首位”的日常時間表。每個周一,他從上午9點寫到11點30分,然后跑步和吃中飯,再回到寫字臺前干到下午4點,從不因接電話、出差或做家務打斷這項工作。每周他還要像這樣寫兩三天,但周一是他最看重的——雷打不動,因為他為一周的工作定了基調。
事實說明:時斷時續、信馬由韁式的“勤奮”不會有好效果。要想出成績,必須做到時間固定、雷打不動、確保實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