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各相關主體的對于均衡生政策的定位選擇
1
鄉鎮中學校長:治標與治本的爭論
均衡生政策的策略主要是為了向薄弱中學進行招生指標的傾斜,實行均衡生政策的初衷有兩個:第一,弱化初中階段校與校之間應試競爭,推進初中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第二,引導初中學校生源流向,逐步遏制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借讀傾向。整個政策的執行狀況可以從宣傳、落實和監督三個環節進行討論。
本文研究的鄉鎮是以農業為主且存在較多的勞動力外出打工的鄉鎮。針對這樣的現狀,學校通過何種手段進行政策宣傳?
校長說,在我們這里確實也不太會去宣傳,政策到下面也不一定能夠宣傳,你宣傳一定有個信任問題了,你跟別人宣傳就好像你一定要他的小孩到我們學校讀書似的,家長就會想你是不是為了招生故意用這種手段騙他們,這個信任度還是有點問題;還有家庭條件好的,在外面買了房子,還是很有可能去好的學校讀書,就是愿意到好的學校讀書;確實也沒有這樣的物質資金力量去宣傳,所以不見得所有人都像制度設計的那樣想,目前我們也只是在要均衡生報名的時候,讓班主任在班上講一下。
從校長的話中可以得知,學校本身沒有很大的宣傳動力或者宣傳能力,最終導致了政策信息的不對稱,所以政策執行過程中的第一步在鄉鎮中學便遭受到阻力。
均衡生政策考慮到在教育資源較好的高中擇優錄取的形勢下,薄弱學校處于競爭劣勢,形成所謂的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馬太效應”,那么鄉鎮中學校長在政策執行當中遇到什么具體問題?
校長說,這個政策實質上是為了照顧我們這些條件薄弱、師資差的學校,但是重點高中就那么一個,學校之間的差異也還是存在,不管是師資力量還是教學水平都明擺在那,估計只有等所有學校的水平都差不多才不會有擇校。事實上我們每個學校的均衡生基本上浪費了,都被好生占了。我們學校好生都報了均衡生,他們也上了重點線,那均衡生就沒有了。
所謂的“好生占坑”指的是成績優秀的學生參與了均衡生的報名,由于成績優秀的學生的中考成績往往都會超過統招的分數線,所以導致最后成績優秀的學生會滿足均衡生錄取的三個條件,因此優秀學生就占據了分配給中學的一個均衡生名額。
校長是以重點中學的升學率作為最重要的評價標準,只有解決“好生占坑”的問題才能夠提高升學率,那么校長有多大的操作空間呢?從校方的角度上,看最大化利用均衡生指標來實現重點中學的升學率才是重要的,那么如何實現升學率最大化呢?
校長說,現在我們這些當校長的根本不敢動啊,你不知道現在的網絡、媒體有多厲害,只要你一搞小動作就會被曝光。雖然說我們知道要是那些“好生”不占坑的話,我們的錄取率肯定會上升,但是沒有辦法,制度就是這么規定的,現在的教育是很難辦的。
從所謂的“好生占坑”的現象當中我們也可以理解學校在政策宣傳時的無動力現象,因為這項政策至少在鄉鎮中學中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鑒于均衡生的實施狀況和教育資源分配格局既定的前提下,均衡生政策旨在從招生指標入手協調目前的既有格局,那么均衡生政策對a縣的教育資源的生態圈會產生何種影響?
校長說,雖然說有均衡指標,但是這種均衡畢竟是按照人數比例來的,又不是平均指標。好的中學有很好的條件讓孩子們學好,別人可以上統招分數線,不用這個均衡指標也是可以的。關鍵還是我們現在的師資力量太差了,師資太老,新老師都不愿意來,即使來了過不了多久就要參加城里的招聘考試,其實他們沒有心思在一個鄉鎮中學教書。
在與校長的訪談可以得知均衡生政策從整體上并沒有改變鄉鎮中學所處的教育生態圈當中的位置,但均衡生政策的受益者是成績優秀的學生。與市區的中學相比,鄉鎮中學的學生的升學機會是更為稀缺的資源,均衡生政策的存在使得薄弱學校的學生能夠獲得降低門檻獲取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但是對于學校而,均衡生政策還只是停留在招生方式的改革層面,鄉鎮中學并不能通過利用政策改善學校的整體運行狀況。
2
中學老師:政策與學生之間的紐帶
誰會關心均衡生政策?初中老師在均衡生政策的角色主要是政策信息的基層傳播者。
問:在均衡生落實過程中,哪一類群體是最關心政策執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