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學生與家長對改革的態度
通過采訪,筆者認為,與之前部分老師反映的學生自覺性不夠、容易兩級分化的觀點相比,大多數學生對自己還是有一個比較清楚客觀的認識的。比如他們會自己承認感覺沒有把自己的富余時間好好地利用起來,并努力改變,也有學生因為感覺自己自主安排學習的能力不強,即使將來準備出國,也要專門選擇留在理科單元學習而不是去出國單元,因為出國單元的學生在課業安排上更加自主,恐難以勝任。事實上,對于改革的成效,絕大多數學生強調的重點也是自覺性的問題。雖然平時考試練習少了,但是課后時間多了,自覺的學生會主動利用這個時間來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而普遍反映的對學段制的不適應,也可以用課后自身的努力來彌補。因此,對于自覺的學生而,改革實際上給予了他們鍛煉獨立學習能力的機會。
而對于改革本身,大多數受采訪學生是喜歡的。雖然他們在入學的時候并未將改革考慮在報名因素之內,但在了解并經歷改革后,學生們普遍認為現在的教學比較有個性和特色,高中生活更加精彩了,活動多了,知識面也廣了。每天能夠自己支配的時間比較多,除了作業需要花費的時間外,還可以抽空打球、打打游戲,然后再看看課外書。此外,在受采訪的學生中有不少人表示和導師的關系相較于和從前班主任的關系要更加親密,彼此了解更深入。學生和老師的地位變得更加平等了,老師“更有人情味兒了”,像朋友一樣。但筆者發現,學生和導師間的互動和該導師本身的態度有很大關系。譬如有的導師很愿意和學生多見面交流,經常約學生談話,甚至還帶學生踏青,但是有的導師就是只在有特別的事情需要談的時候才和學生見面,特別是如果那個學段中這個老師還不教他們課的話。因此,導師制度究竟能不能讓學生和老師之間有更深層次和更頻繁的接觸是不確定的。
最后,筆者還了解到由于打破了班級,實行走班制,原先的班級集體榮譽感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單元的榮譽感,但并沒有班級那么明顯。學生們的交往范圍更廣了,認識的人多了,但是能夠成天在一起活動的好朋友少了,這一點也是學生們提出的利弊參半的地方。
在調查中,筆者沒有與學生家長進行直接聯系,而是通過老師和學生來了解的,因此可能并不太深入。
從掌握的材料中,筆者發現,對于改革,家長的反應有比較明顯的逐年變化的態勢。第一年中,家長在家長會上的反應非常激烈,尤其是當時的高二學生的家長,直接表示“我不同意,請老師幫忙轉達”。之所以有這種激烈的反抗筆者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改革對正值高二關鍵時期的學生而無疑是一種不合時宜的打斷,家長擔心學生一下子會“放羊了”。采訪中有一位英語老師就說,家長普遍對學生的自覺性沒有信心,希望老師能夠抓緊一點。“能不能早晨要求他們7點30分到校,該聽錄音就聽錄音。我說那不可能,因為你這班級都打散了,你說誰來管這事啊?不可能我把我自己的學生拉過來,況且我還有七八個學生我不教。”二是當時改革尚未成熟,很多東西都還比較混亂,家長擔心在新的體制下孩子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學。
在往后的兩屆新生中,家長對改革的反應要溫和得多。有的學生說自己的家長認為改革混亂,不如老老實實備戰高考來得踏實,另外也有學生說,家長認為社會的大環境難以改變,學生的綜合能力雖然提高,但是并不一定能夠受到認可。但除了這種面對高考態勢的無奈,大多數家長還是認可改革的理念的。比如有的家長認為改革有利于學生提高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比以前光學一些死的知識要更實用。而且,學生有了高考以外的另一種選擇,那就是出國。
不過,筆者也發現很多家長對改革其實了解得并不深入,基本都是通過問孩子來了解情況,而學生有的時候也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學校的事情,因此,絕大多數家長對改革的了解都是比較模糊的。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