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話要說清
在《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描寫曹操誤殺呂伯奢一家的故事,就很有借鑒意義。
曹操刺殺董卓未成,便與陳宮一道投奔其父好友呂伯奢一家中求宿。呂伯奢熱情接待,并去西村沽酒。
曹操坐了一會兒,突然聽到后院有磨刀的聲音,就與陳宮躡手躡腳進了后院,只聽得有人說:“捆綁起來再殺!”
曹操對陳宮說:“不先下手,咱們就要死了!”
說著,便與陳宮拔劍沖了過去,見一人殺一人。他們搜遍廚房,這才看見那里有一頭捆綁起來等待宰殺的豬。原來,這是一場天大的誤會。
這則故事雖然反映的是曹操疑心過重,但是“捆起來再殺”這句不明確的辭,對促成曹操殺人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詞語在不同的條件下使用,往往有不同的含義,有時甚至完全相反。
大家都熟知這樣一個笑話:張三請了甲、乙、丙、丁四位朋友來吃飯。乙、丙、丁三人如約而至,只有甲遲到。
張三一邊看著表,一邊自自語地說:“該來的怎么還不來”乙聽了很不高興地問:“那么,我是不該來的啦”說完就氣哼哼地走了。
張三連連嘆氣:“哎,不該走的又走了!”丙覺得張三弦外有音,暗想,既然乙不該走,那么是自己該走他也不辭而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