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與淡泊
有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里采擷鮮花到寺院供佛。一天,當他正送花到佛殿時,碰巧遇到無德禪師從法堂出來,無德禪師欣喜地說道:“你每天都這么虔誠地來以鮮花供佛,依經典的記載,常以鮮花供佛者,來世當得莊嚴相貌的福報。”
信徒非常歡喜地回答道:“這是應該的,我每天來寺禮佛時,自覺心靈就像洗滌過似的清涼,但回到家中,心就煩亂了。我是一個家庭主婦,如何在喧囂的城市中保持一顆清凈純潔的心呢?”
無德禪師反問道:“你以鮮花獻佛,相信你對花草總有一些常識,我現在問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于每天換水,并且于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爛,腐爛之后水分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謝!”
無德禪師道:“保持一顆清凈純潔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樣,我們的生活環境像瓶里的水,我們就是花,唯有不停凈化我們的身心,變化我們的氣質,并且不斷地懺悔、檢討、改進陋習、缺點,才能不斷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糧。”
信徒聽后,歡喜作禮感謝道:“謝謝禪師的開示,希望以后有機會親近禪師,過一段寺院中禪者的生活,享受晨鐘暮鼓,菩提梵唱的寧靜。”
無德禪師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脈搏跳動就是鐘鼓,身體便是廟宇,兩耳就是菩提,無處不是寧靜,又何必等機會到寺院中生活呢?”
無德說“熱鬧場中作道場”,只要自己息下妄緣,拋開雜念,哪里不可寧靜呢?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古寺,一樣無法修持。禪者重視“當下”,何必明天呢?“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亦涼。”即此之謂也。
諸葛亮有句名:“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所謂“寧靜而致遠”,就是要不因寵愛而忘形、不因失落而悵然,不因富貴而驕縱,不因清貧而自慚。得意,也不忘時、忘形、忘神、忘乎所以;失意,也不頹唐沮喪,不復聊賴;喜悅,眉梢不外溢;痛苦,表情不抽搐。內斂,內向,氣守丹田,不浮不躁,不自惹,不自擾,不自亂,不自淫,不自賤,不自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