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有一天到公園散步,迎面走來了曾經對他的作品提過尖銳批評的評論家,這位評論家在歌德面前高聲喊道:“我從來不給傻子讓路!”歌德卻克己忍讓,幽默地答道:“而我正相反!”
歌德一邊說,一邊滿臉笑容地讓到一旁。歌德的忍讓避免了一場無謂的爭吵,也顯示了自己的心胸和氣量。
清朝中期,有個“六尺巷”的故事。據說當朝宰相張英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英出面干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千里家書只為墻,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老夫人見書明理,立即把墻主動退讓三尺。葉家見后,也主動退后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墻之間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古代開明之士尚能如此,今人處世更應該棋高一著。
容與忍往往是統一的,這不是懦弱,也不是個人做事原則的背叛,而是以退為進,在容忍中尋找事情解決的最佳方案。
常道:“佛面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可笑之事。”佛能如此豁達,如此容人之量,我們身為萬物之靈的人為什么不能呢?
人佛本一身。佛能,人也應該能!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