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
原文大器晚成。(《老子·》)
大意貴重的器物總是遲遲才能完成。
《老子》中說:“大器晚成。”其實,這是很淺顯的道理:制造汽車、飛機之類的大家伙,自然要比制造自行車、手推車這些小玩意兒耗費時日。又如,隨便搭蓋一間茅草房,可以一蹴而就,設計建造高樓大廈,非得務實其基礎、宏大其規模不可,也須多費時日。稀世的珍品需要精雕細琢,輝煌的成就需要付出更長時間的奮斗,這就是大器晚成的原因。
人才的成長,同樣有少年得志和大器晚成之分。提及大器晚成,人們最容易想到“姜太公八旬遇文王”“梁瀕八十二歲中狀元”的故事,這都不失為勸人稍安毋躁的說辭。“蘇老泉,年17,始發奮,讀書籍。”這是過去在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三字經》中的一則故事。講的就是北宋家、《六國論》的作者蘇洵青年時代的事。蘇洵年輕時,讀書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直到17歲方有覺悟,于是發憤學習。學了一年多,自以為差不多了,就去考進士,結果沒有考中。這才使他認識到,學習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一天,蘇洵的書房里忽然不斷地向外冒黑煙,家里人都很吃驚,不知出了什么事,走進去一看,只見蘇洵正把一沓沓的文稿往火爐里送。原來,他要把自己過去所有不成熟的作品全部燒掉,決心從頭開始。從此,他謝絕賓客,閉門攻讀,夜以繼日,手不釋卷。如此發憤攻讀了五六年,終于文才大進,下筆如有神,頃刻數千。宋仁宗嘉祐年間,他帶了兒子蘇軾、蘇轍,不遠數千里,從家鄉四川來到京師開封。當時翰林學士歐陽修把他的作品二十二篇呈上朝廷,得到了極高的評價。宰相韓琦見他文章寫得好,上奏皇帝,召試舍人院,蘇洵推病不愿應試。后來又任命他為秘書省校書郎,這時他已年過半百了。
53歲,瑪格麗特·撒切爾成為英國第一位女首相。65歲,丘吉爾首次成為英國首相,開始與希特勒作劃時代的斗爭。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一位家庭主婦,從前沒有學過任何工業設計的知識,50歲以后開始學習,竟然成為杰出的工業設計師。一位老先生,70歲才進醫學院學習,成了名醫。另一位70歲的老人進了法學院,現在已是一名優秀的律師……所有的事例都告訴我們,大器可以晚成,成功不分先后。
多么翔實而有力的例證!這些事實已經可以向我們說明一個問題了:無論什么年齡,你都可以成功,只要你肯把握現在。人的成長固然有著各種不可違背的規律,但是成功是不受年齡限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