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自己的情緒
原文善戰者,不怒。(《老子·》)
大意善于作戰的人,能不被對方激怒。
中國哲學中,關于剛強與柔弱的辯證關系的討論頗多。所謂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實是深知事物轉換之理的極高智慧。
老子曾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意思是,知道什么是剛強,卻安于柔弱的地位,如此,才能常立于不敗之地。應該說,老子的這種哲學對中國人影響匪淺。
在中國人看來,忍讓絕非怯懦,能忍人所不能忍,才是最剛強的。天下之人莫不爭強,而純剛純強往往會招致損傷。
清人傅山說過:憤怒正到沸騰時,就很難克制住,除非“天下大勇者”便不能做到。如果你想發怒,你就應想想這種爆發會產生什么后果。既然發怒必定會損害身心健康和利益,那么你就應該約束自己、克服自己,不讓自己輕易動怒。
漢初名臣張良外出求學時曾遇到一件事。一天,他走到下邳橋上遇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衣服,在那里坐著,見張良過來,故意將鞋子掉到橋下,沖著張良說:“小子,下去給我把鞋撿上來!”張良聽了一愣,本想發怒,因為看他是個老年人,就強忍著到橋下把鞋子撿了上來。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想,既然已經撿了鞋,好事做到底吧,就跪下來給老人穿鞋。老人穿上后笑著離去了。一會兒又返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小伙子可以教導。”于是約張良再見面。這個老人后來給張良傳授了《太公兵法》,使張良最終成為一代良臣。
老人考察張良,就是看他有沒有自我克制的修養,有了這種修養,“孺子可教也”,今后才能擔當大任。處理多種復雜的人際關系和艱巨的事情,更需要遇事冷靜,不能意氣用事。
唐代宰相婁師德的弟弟要去代州都督府上任,臨行前,婁師德對弟弟說:“我沒多少才能,現位居宰相,如今你又得州官,得的多了,會引起別人的嫉恨。該如何對待?”弟弟回答說:“今后如果有人往我臉上啐唾沫,我也不說什么,自己擦了就是。”婁師德說:“這正是我擔心你的。那人啐你,是因為憤怒,你把它擦掉了,這就是抵擋那人怒氣的發泄。唾沫不擦自己也會干的,倒不如笑而接受呢。”
婁師德兄弟的這番談論,有開玩笑的成分,其中意思就是要退讓,不要去和對方“針尖對麥芒”。不然,就會使矛盾尖銳化,帶來更嚴重的后果。
林肯說得好:“與其為爭路而讓狗咬,不如給狗讓路。即使將狗殺死,也不能治好傷口。”唐代僧人寒山曾寫詩道:“有人來罵我,分明了了知(心里明明白白)。雖然不應對,卻是得便宜。”這話很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