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
舊金山一位商人給一個薩克拉門托的商人發電報報價:“10000蒲式耳大麥,單價1美元。價格高不高?買不買?”薩克拉門托的那個商人原意是要說:“不,太高。”可是電報里卻漏了一個逗號,就成了“不太高”。結果這一下就使他損失了1000美元。許多人做了一些粗劣的工作,借口是時間不夠。其實按照各人日常的生活,都有著充分的時間,都可以做出最好的工作。如果養成了做事務求完美、善始善終的習慣,人的一輩子必定會感到無窮的滿足。而這一點正是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分水嶺。成功者無論做什么,都力求達到最佳境地,絲毫不會放松;成功者無論從事什么職業,都不會輕率疏忽。
認真的精神,其實是對自己、對他人、對家庭和社會的高度責任感。做事能否認真,與是否有耐心關系密切。《圍爐夜話》里把處事心浮氣躁、耐不得麻煩視作一個人最大的缺點。許多人做事只圖快,只圖省力氣,怕麻煩,于是偷工減料,“蘿卜快了不洗泥”,這樣做出的“成果”必然是經不起檢驗的。現在市場上許多劣質產品使消費者吃盡苦頭,其中原因之一就在于某些制作者不愿耐心地按工藝要求做,結果產品質量不能保證,如一堆廢品。商品社會讓我們越來越缺乏耐性了。金錢正在大口大口地吞噬著我們的耐性,把我們搞得無比浮躁。而這種“浮躁”,這種“缺乏耐性”,正是為人做事不再認真、充滿著“浮躁心”的突出表現。能否認真做事,不但是個行為習慣的問題,更反映著一個人的品行。“認認真真”與“清清白白”是不可分的。很難想象一個整天只圖自己安逸和舒服,只想著走捷徑取巧發財的人,會不辭勞苦地、耐心地、認認真真地去做好該做的事。認真做事的前提,是認真做人。世界上的任何事怕就怕“認真”二字。做事細心、嚴謹、有責任心、追求完美和精確,是認真;做人堅持正道,不隨波逐流,不為蠅頭小利所惑,“必信,行必果”,也是認真:生活中重秩序,講文明,遵紀守法,甚至起居有節、衣著整潔、舉止得體,也是認真的體現。認真就是不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就是嚴格按規則辦事做人,就是在別人茍且隨便時自己仍然堅持操守,就是高度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就是一絲不茍的做人態度。
做事情只要堅持做到兩點,就能順遂人意:一是用心要專一,不能三心二意;二是勤學苦練,熟能生巧。而現在很多人卻做不到這兩點,對事物一知半解,還自以為是,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他們沒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當中去。俗話說:干一行,愛一行。如果自己熱愛這份工作的話,那么他就會非常認真地把這份工作做好。我們要把工作當成自己的興趣來培養,而不僅僅把它當成我們養家糊口的工具。只有把工作當成愛好,我們在工作的時候才能開心,才能把工作做好。
李氏箴:
做事投入是十分重要的。你對你的事業有興趣,你的工作一定會做得好。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