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李嘉誠最有價值的投資策略 > 5.見好就收,見壞更要收

      5.見好就收,見壞更要收

      1998年,李嘉誠的日子確實不好過。金融風暴令他的財富大為“縮水”;政府力主開放市場,使他旗下的港燈、和記電訊的前景蒙上陰影;再加上民主黨從年頭纏到歲尾,抨擊他低價投得某塊地皮、向退訂其物業的小業主追索差價等等,李嘉誠的心情絕對好不到哪里去。但以商界領袖之尊,他的信心能給很多人信心,他的行能給很多人示范,如今卻公開宣布環境不好取消投資,難免給人一種同舟而不共濟、危難時刻抽身、自顧而舍大局的印象。有香港傳媒就認為,李嘉誠大動肝火的“失態”,令他“失分”不少。

      然而,再想多一步,為李嘉誠想想呢?董建華是政壇首領,古話講“政從正出”,所以,他要講正義。李嘉誠是商界翹楚,信用高于一切,所以,他要講信義。“正義”,是不計利害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而“信義”,有時卻是很難計較或者無法計較善惡是非的。也就是說,李嘉誠出必信,董建華出必義;李嘉誠必真,董建華必善。

      由這個判斷出發,作為企業家的李嘉誠當然要以企業為家。他造福香港社會的方法就是把企業做好。正如亞當·斯密所,資本家在為增加自己財富而做出的艱難努力中,也必定會增進社會的普遍利益。而要把企業搞好,又必須按經濟規律辦事。所以,李嘉誠的投資意愿只能受一個東西的左右,那就是市場環境。

      董建華以服務社會為本,李嘉誠以經營企業為本。社會正義要靠政府廉明高效的工作,而經濟繁榮則建基于企業的繁榮。李嘉誠說的話之所以引起政府的重視,恰恰是因為,從深層看,他們的命運是連為一體的,而且政府工作的一個重要職能,就是傾聽企業的聲音,為企業投資創造好的環境。李嘉誠說出他想說的話,這本身也是對社會的一種貢獻,也就是“意見的價值”。倘若李嘉誠是按政治路線走,或簡單地按民意路線走,顧左右而道中庸,不由衷,100億元“拍腦袋”拍掉了,他還是真正的企業家、商界領袖嗎?

      經過這樣的分析,我們就不難理解李嘉誠為什么要擱置百億投資了。用他的話說“情愿做少一些,以免樹大招風”,實際上這正是他一貫堅持的“穩中取利”的原則,當他發現投資風險太大,投資環境不好時,他寧可不賺錢,也不會冒然出手。這不是道義不道義的問題,而是一個投資家必須堅守的準則。

      [投資金律]

      市場風云多變,誰也沒有“百戰百勝”的絕對把握。當事情只有3分把握7分冒險的時候,就是你該收場的時候了,如果不當機立斷,就會在幻想和遲穎中把事情弄得更糟,遭受的損失也更大。

      s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