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漢不吃眼前虧,當進則進當退則退
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做人處事是這樣,搞投資也是這樣,“當進則進,當退則退”是必須要牢牢記住的生存法則。如果你一味冒進,無異于臨淵縱馬,必將摔個粉身碎骨。李嘉誠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凡事以商業利益為準繩,能賺就賺,不能賺就退出,決不要拖泥帶水”。但是,這不是說無論遇到什么事都要“退”,退也要有個限度,有些時候就堅決不能退讓,這不是小器,而是一個投資者,一個真正“玩”錢的人必須遵守的規則,否則就有可能一泄千里,永遠也翻不了身。
1果斷進入,斷然抽身
當生意更上一層樓的時候,絕不可有貪心,更不能貪得無厭,這個道理李嘉誠從開始創業之時就懂得。
李嘉誠是靠一招鮮,贏得了事業的輝煌發展。但如果他一直靠著一招鮮,那么,今天的李嘉誠可能就不是現在的樣子。他的成功就在于及時放棄了幫他成功的塑膠花產品,而選擇了另一種產業。
在塑膠業界經歷了一番風風雨雨的李嘉誠,終于在商海中站穩了腳跟,并且贏得了“塑膠花大王”的美譽,賺得盤滿缽滿。
然而,物極必反。早在李嘉誠開發塑膠花以前,他就預見到,塑膠花是社會快節奏的產物,只能風行一時。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將趨向于崇尚自然,而塑膠花無論怎樣也不能取代有生命的植物花卉。
處于全港塑膠業領先地位的李嘉誠,空閑之余常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塑膠花的大好年景還會持續多久什么時間會結束呢雖然長江公司擁有穩固的大客戶,同時又是塑膠業的龍頭老大,不用發愁市場問題。但如果整個行業在走下坡路,長江的發展前景也不容樂觀。
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因素在向李嘉誠敲著警鐘。香港塑膠廠已是遍地開花,塑膠花簡直都快泛濫成災了。據港府勞工處注冊登記的數據,塑膠及玩具業廠家,1960年為557家,1968年為1900家,1972年則猛增至3358家。該行業的從業人員,由1960年占全港制造業勞工總數的8.4%,上升到1972年的13.21%。并且,該行業的廠家,有半數以上是塑膠花專業廠或兼營塑膠花的。
李嘉誠深知,塑膠花業之所以這樣興旺,一方面是由于這種產品本身所具備的某些優點,另一方面是它迎合了人們追求時髦的心理,甚至后者才是最為主要的因素。曾幾何時,富人窮人,全都以系塑膠褲帶為榮,可是沒過多久塑膠褲帶便逐漸地無人問津了,因為人們發現還是真皮褲帶好。
塑膠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盡管塑膠花可以變幻無窮,但無論怎么變最終還是塑膠花,絕對無法完全替代充滿自然氣息的植物花。李嘉誠從海外雜志上了解到,有的家庭已把塑膠花掃地出門,又重新種上了天然的植物花。在國際塑膠花市場,發達國家的需求量日益減少,已形成了嚴重積壓的局面。市場已開始逐漸地向南美等中等發達國家傾斜了,而這些國家,也在利用當地的廉價勞動力生產塑膠花。
在香港,勞工工資逐年遞增,勞動力不再低廉。由于塑膠花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它的發展一定不會長遠。香港已出現過幾次塑膠花積壓現象,主要原因就在于生產過濫和歐美市場的萎縮。雖然積壓并沒有造成大災難,也還不至于直接影響到長江,卻引起了李嘉誠的高度重視。
正是基于這一系列的分析,李嘉誠未雨綢繆地采取了應變行動。他的未雨綢繆,不是增加投資,強化競爭能力,而是采取一種方式,即漸漸從塑膠花市場中淡出,慢慢放棄這個使他成名的產業。他漸漸開始把全部精力投注于締造以地產為龍頭的商業帝國,這也是他從商以來,在心中漸漸醞釀成形的宏偉抱負。與塑膠花相比,后者在他的心目中地位更重要。也正是由于他后來實現了這一抱負,輿論界才給他加上了“超人”的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