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一諾千金,救人于危難之際
古人云:“人無信不立”,答應了別人什么事情,對方自然會指望著你;一旦別人發現你開的是“空頭支票”,說話不算數,就會產生強烈的反感。“空頭支票”不僅僅增添他人無謂的麻煩,而且也會損害了自己的名譽。所以,對別人委托的事情既要盡心盡力地去做,又不要應承自己根本力所不及的事情。
華盛頓曾說過:“一定要信守諾,不要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這位著名的美國總統告誡我們,因承擔一些力所不及的工作或為嘩眾取寵而輕諾別人,結果卻不能如約履行,是很容易失去信賴的。在李嘉誠看來,以誠為本,才能做大生意。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如要取得別人的信任,你就必須做出承諾,在做出每一個承諾之前,必須經過詳細的審查和考慮。一經承諾之后,便要負責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難,也要堅守諾,貫徹到底。”在李嘉誠看來,把牙齒能否當黃金是一個投資人是否守誠信的標準。商家求發展,首先依賴“誠信”二字。李嘉誠認為:做生意,說一句算一句,答應人家的事,不能反悔,不然叫人家看不起,以后就吃不開了。
由于李嘉誠在塑膠業的實力及聲譽,他被推選為香港潮聯塑膠制造業商會主席。在此任上,李嘉誠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至今為香港商界傳作佳話。
1973年,石油危機波及香港。香港的塑膠原料全部依賴進口,因此香港的入口商乘機壟斷價格,將價格炒到廠家難以接受的高位。年初時每磅塑膠原料是6角5分港幣,秋后竟暴漲到每磅4元到5元港幣。不少廠家被迫停產,瀕臨倒閉。
李嘉誠當時的經營重心已轉移到地產上,因此這場塑膠原料危機對他影響不大,況且,長江公司本身有充足的原料庫存。但李嘉誠毫不猶豫地掛帥救業,在他的倡議和牽頭下,數百家塑膠廠家入股組建了聯合塑膠原料公司。
原先單個塑膠廠家無法直接向國外進口塑膠原料,是因為購貨量太小。現在由聯合塑膠原料公司出面,需求量比入口商還大,因此可以直接交易。所購進的原料,按實價(其實并不高,只是被入口商炒高了)分配給股東廠家。在廠家的聯盟面前,入口商的壟斷不攻自破。籠罩全港塑膠業兩年之久的原料危機,一下子煙消云散。
李嘉誠在救業大行動中,還將長江公司的12.43萬磅原料,以低于市價一半的價格救援停工待料的會員廠家。直接購入國外出口商的原料后,他又把長江本身的配額——20萬磅,以原價轉讓給需量大的廠家。危難之中,得到李嘉誠幫助的廠家達幾百家之多。李嘉誠因此被稱為香港塑膠業的“救世主”。
俗話說,患難見真情。佛家更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李嘉誠救人危難的義舉,為他樹立起崇高的商業形象,他的信譽和聲望義薄云天,而信譽和聲望無疑又會回饋給他無盡的生意和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