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兒子飛向理想
    吳純記得,爸爸和媽媽離婚那會兒,家里只剩下一架舊鋼琴和一些換洗衣物,那時的他剛滿11歲,正在讀小學五年級,學習鋼琴已經差不多6個年頭了。按照當時的狀況來說,連吃飯恐怕都成了問題,更不要說學琴了。
    所有人都在勸吳章鴻,不行就算了吧。但吳章鴻并沒這么想,她明白兒子的心,她知道鋼琴對于他來說意味著什么。吳純在小學畢業時向母親提出了自己的心愿,想去專門學習鋼琴,要考音樂學院附中。
    孩子有自己向往的領空,吳章鴻很支持兒子的想法。可是,身邊的同事和朋友都勸吳章鴻不要讓吳純再學鋼琴了,因為他的文化成績也很好,在武漢華中科技大學讀大學,也是有前途的,而且內部子女在高考分數和學費上都有優惠,支持吳純去學鋼琴,就等于放棄了這一系列的優惠政策,自己也踏上了一條坎坷的道路,后果真是不堪設想。
    但是,吳章鴻想,孩子熱愛鋼琴,又有那么多年的基礎,應該讓孩子去試試,讓他大膽追求自己生命中的目標,即便是他成不了鋼琴家,若能從事自己喜歡的音樂,也同樣是幸福的。她決心支持兒子。
    吳章鴻說自己是“四無人員”——無文憑、無專業、無丈夫、無金錢,但她卻決心要送兒子走上藝術的不歸路。大家都說她太溺愛孩子了,什么都由著他。但是,吳章鴻心理清楚,這不是溺愛,而是母親對孩子的一種相知。只有血緣相連的母親,才會知道兒子最想要的是什么,才會義無反顧地支持他去完成畢生的理想和夙愿。
    因為沒錢,他們一開始就遇上了攔路虎,音樂學院附中高昂的贊助費吳章鴻實在拿不出來。她提筆給院長寫了一封信,以母親的名義真誠地懇求緩交。院長卻建議吳純放棄這條需要用金錢堆砌的藝術之路。
    正當母子倆感到絕望的時候,一向對吳純很看好的鋼琴老師被一家民辦藝術學校聘請做老師,她提出了唯一的要求:讓吳純就讀。吳純在入學測試中考了全校鴻再次支持了吳純的選擇。她說,好男兒志在四方。臨上飛機那天,吳純感念母親多年來無私的付出,生怕她一個人在國內孤獨,他勸母親再找一個伴。他們既是母子,更是朋友,吳章鴻珍藏起兒子的這片理解和孝心,時刻與在異國求學的兒子并肩拼搏。
    為了省下每一分錢給孩子上學,吳章鴻給自己制定了一條近乎苛刻的要求:每天的生活費限5元人民幣。長期艱苦的生活,使她落下了脾臟方面的疾病。吳章鴻總在問自己,我能為兒子做些什么呢?我還能為兒子做些什么呢?還有什么是兒子急需要的?而我沒有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