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的力量
一個人的偉大與否,倒不是看他的錢財多少、名位高低,而是看他有沒有自制的力量。
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么?君子能自制,而小人不能自制。快樂與煩惱從哪里來分別?快樂幸福的人生是由于能自制,煩惱痛苦的人生是由于不能自制。
佛教為什么要講布施?就是要我們對金錢物資要能自制,
不要過分貪著。為什么要講持戒?是要我們在生活上能防非止惡,有自制的力量。為什么要我們忍辱?也是要我們在人事上能克制自己的瞋恚,養成柔和的性格。
世間真正有力量的人,就是能自己要求自己,不管在榮華富貴、冤家仇敵之前,都能自制。能自制,生活才能快樂;能自制,人生才能高尚。人類雖然有追求欲望的本能,但是節制欲望也是人類的本能。如果你節制的力量小,不能自我克制,那么你就是人間道德的失敗者。如果你要在道德人格中完成自己,你必須把自制的本能發揮出來。如果自己的力量不夠,則不妨如儒家所說:“君子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讓別人來幫助你自制。
自古圣賢君子,沒有一個不是“克己利人”的。佛教中的諸佛菩薩,也沒有一個不是從“克己利人”中修學圓滿的。
國家的法律不是用來定人罪行的,而是要我們依法、守法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佛教的戒律也不是要拘束我們的行為,而是要我們的身心因戒律而獲得自由。有了法治和戒律的自制,
面臨任何誘惑,我們才有力量應付。
在聲色貨利的前面,我們要能自制;在權利名位的前面,我們要能自制。有自制、忍耐的力量,就不會受愛情美色的誘惑;有自制、忍耐的修養,就不會容易瞋恚、暴躁。
所謂“君子不欺暗室”,就是自制的功夫;所謂“佛子不做非法”,就是自制的功夫!玄奘大師“無名利,行絕虛浮”,
就是他在名利的前面能自制;鳩摩羅什要求弟子“但采凈蓮,
莫取污泥”,即是他知道自我的自制。印光大師用“常慚愧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