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小他們走在一條土路,兩者被一道鐵絲網清晰地隔開。
西邊是生活,東邊是戰備;西邊有煙火氣,東邊有硝煙味。
卻又奇異地融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了這座孤島的全部世界。
家屬院的最前面,有一座稍大些的房子,門口掛著簡單的木牌“軍人服務站”。
那里是家屬們領取信件、購買憑票供應的少量日用品。
對面是只有十幾排低矮的磚石平房,一排三戶人家,不過都用了石頭搭了院子。
屋頂壓著防止臺風刮走的石塊,整齊地排列著,像等待檢閱的士兵。
每個院子里面,都有一小片被家屬們精心打理過的菜地,種著些耐活的蔬菜,畢竟這里夏季臺風經常來串門。
萬幸這個島能打井,還有淡水。
這里沒有漁村,更沒有閑散的居民。
小叔把他們送回家,就去部隊了,說是今晚值班不能回來。
十三嬸煮了一大鍋面條,十三嬸給她和軍軍用盆裝面。
紅紅花花軍軍小瑾吃完,躺在床上就睡覺覺了。
十三嬸也要回衛生室上班。
王小小坐在院子里,三間小平房,才30平方,長10米寬三米的房子,分成三間。
院子還比房間大,其實不敢建大,怕房子被臺風吹塌。
條件比起他們的家屬院差多了。
王雅坐在院子里。
王小小問:“姐,西邊家屬區不大,打眼望去,就是那個小山有樹,這里燒什么”
王雅:“每年有400斤的煤,我會去山里拾柴火,省一點400斤煤也過得去。”
王小小沒好氣的說:“明天我教你做柴火磚,這樣可以省柴火和煤。還有,我想辦法給你們做一個炕,冬天這里濕度極高、海風大、體感溫度遠低于實際氣溫。這種濕冷比北方的干冷更難熬。”
王雅看著小小:“你呀!小時候面癱可愛,怎么長大了沉這一張臉,這么可怕。”
“姐,補給船多久來一次。”
“不臺風天,一周來一次。我們這里每月會免費給家屬主糧20斤(5斤細糧15斤粗糧)半斤油2斤肉。”
王小小站了起來,家屬院是由軍官及其家屬員組成的。
島上才這么點大,這群兵在堅守,這群兵是最可愛的人,其實要把一半的可愛分給軍嫂,這個時代還沒有軍嫂這個稱呼,后世評價軍人,勛章有你的(軍嫂)一半。
她小叔是這個團團長,算是這個島上大官之一了吧!
這里真的官兵一致。
王雅瞥了一眼墻上的老時鐘,利落地抄起長鉗和鐵桶,臉上漾開一絲難得的輕松:“小小,你歇著,我趕海去。這島別的不說,趕海可是大戶,灘涂肥得很,潮水一退,蛤蜊螃蟹多得能絆倒人,管夠!”
王小小看著時間,他們才睡了3個小時。
她拿著麻袋追上她姐。
王小小來到灘涂,人不多。
“姐,這里。趕海的人不多?”
“這個小島能有多少人?這個島條件苦,放寬了政策,連長以上都可以隨軍,但是就一個團,連級以上能有多少人?就是島上趕海資源豐富,不然根本……”王雅沒有說下去。
王小小也一邊挖貝殼,看見螃蟹也撿:“蠻好的,我缺海鮮,我下周去大伯五伯,紅紅花花留下來,他們來趕海,軍軍和你做柴火磚,這周我給你們鋪好炕,月底我來接他們。不過,我們來拾海鮮,會不會搶這里的資源,島上的人會不會不高興。”
王雅還沒有說話,附近豎著耳朵聽的嫂子們,笑呵呵說:“不會,我們也撿不完,我剛來,天天來撿,寄回家,被嫌棄,我的郵費不便宜。”
“半年寄個五斤回去就行了,也就放湯好吃點,不頂飽”另一個大嬸說。
王小小看著嬸子們的確拾海鮮小半桶就回去了,只有她姐拾了滿滿兩桶。
王小小拾了一個麻袋。
回到院子,王雅利索地分出當晚要煮的一大盆蛤蜊、螃蟹、貝類。
然后將剩下的貝類一股腦倒進大鍋里焯熟。
海水的咸腥味混合著蒸汽,彌漫在小小的院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