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產物和局限性,衛所制不能說落后,但至少在大明立國之后的那一段時間無疑是最正確的選擇。
崇禎承認,衛所制為國家財政和邊防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加速了西南地區的“改土歸流”,但現在已經名存實亡了。
剝削的慘重,屯田的侵奪,軍戶逃亡嚴重。
特別是軍戶,又是朱元璋給后世子孫挖的一個坑,他都很想問問朱元璋,當年設置衛所制的時候是咋想的?
憑什么祖上為軍戶,后世子孫都必須是軍戶?
各種針對軍戶的制度,簡直就是不把軍戶當大明的子民,例如民戶與百戶通婚會連累子孫,軍戶丁男僅許一人為生員,民戶則無限制等等。
秦良玉和李邦華沒有說話,而是將目光看向了英國公張維賢。
英國公起身,沉聲道:“陛下想怎么做?”
“廢除衛所制,合并衛所,保留精銳,走職業軍士路線。”
“廢除軍戶制度,自此以后,軍戶和民戶沒有任何區別,民戶享受了,軍戶都能享受。”
“廢除軍戶屯田,所有軍屯田全部收回來。”
“自此以后,軍就是軍,職責是保家衛國,守土拓疆,
民就是民,職責是開荒種地,促進各業百花齊放,各干各的事,互不干涉。”
崇禎一連說了三個廢除,聽的眾人心中齊震。
也能聽出崇禎廢除衛所制的決心。
職業化軍士路線,這是他們第一次聽說的,李邦華疑惑道:“陛下,恕臣愚鈍,您說的職業化是什么意思?”
“說的通俗一些,軍士將成為士農工商四業之外的第五業,國家與軍士簽訂契約,職責更加單一和明確,服役一定年限后退出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