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兄此大善!”
“對!我們應該團結起來!”
“若能時常聆聽盧案首教誨,何愁學問不精?”
一時間,所有人的視線都匯聚到了盧璘身上,充滿了期盼。
現在還留在現場的,都是過了院試的秀才。
是真正的讀書人,自然明白結社的意義。
這不僅僅是抱團取暖,更是搭建人脈,互通聲氣的重要途徑。
若能由名動京都的盧案首來牽頭,那這文社的分量,將無可估量。
盧璘看著一張張熱切的臉,沒有立刻回答。
結社么。
這在大夏朝,可是一件極為敏感的事。
文人結社,自古以來就是黨爭的雛形。
一個不慎,便是萬劫不復。
可凡事皆有兩面。
若能將這股力量引導在正途上,提前經營起自己的人脈,未來入朝為官,這便是自己最堅實的大本營。
一群由自己親手扶持起來,遍布朝堂內外的同年、同鄉,其價值,無可估量。
這步棋有風險,但值得走。
在眾人期待的注視中,盧璘緩緩點頭。
“結社,可以。”
人群中爆發出熱烈的歡呼。
“但是。”盧璘抬手,止住了歡呼聲,場面瞬間安靜下來。
“我有一個規矩。”
盧璘環視眾人,鄭重其事道:
“文、學、守、正。”
“何為‘文’?文者,乃我輩共研之基。入我文社,只論文章,不論朝政。”
“何為‘學’?學者,乃精進不懈之本。社中同仁,當互為師友,共勉進學。”
“何為‘守’?守者,不逾正途。結社是為學問,而非鉆營。不攀權貴,不涉黨爭。”
“何為‘正’?正者,不忘初心。若有背此規者,無論何人,一律逐出文社!”
四條規矩,清晰明了。
在場的學子們都是聰明人,稍一思索,便明白了盧璘的深意。
只論文章,不談朝政,這是在給文社劃定一條絕對的紅線,是自保之策。
互為師友,共勉進學,這是結社的根本。
不攀權貴,不涉黨爭,這是讀書人的風骨。
眾人面面相覷,而后紛紛點頭。
“盧案首高見!區區俗世之爭,何足道哉,我等但問圣賢書!”
“結社以通文心,而非依附權貴,大善!”
一名學子思慮周全,還是問了一句:“日后若有異變,社中有人妄朝局,當如何處置?”
盧璘的回答沒有任何猶豫。
“妄議朝廷者,逐出文社,終身不錄!”
斬釘截鐵,不留半點余地。
眾人心頭一凜,徹底明白了盧璘的決心。
這文社,只能是純粹的學術團體,絕不能沾染半分政治色彩。
黃觀滿臉敬佩,再次上前。
“盧案首深謀遠慮,我等拜服!”
“既如此,今日立社,我提議,由盧案首擔任社首,諸君以為如何?”
“我等附議!”
“非盧案首莫屬!”
“請盧案首帶領我等!”
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在現場江南道學子心中,盧璘早已是當之無愧的領袖。
盧璘卻搖了搖頭,制止了眾人的呼聲。
“社首推舉,不急于一時。”
“當由社中公議,擇賢者居之。”
此一出,眾人又是一愣。
放著唾手可得的社首之位不要,反而要公議推舉?
這是何等的胸襟氣度!
黃觀先是錯愕,隨即恍然,盧案首此舉,是不想搞一堂,是想讓所有社員都參與進來,讓這文社真正成為所有人的文社。
黃觀心悅誠服地拱手:
“盧案首說的是。”
“那便先擬定章程,再擇社首不遲。”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