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誓師靖難的宏大場面余波未平,但戰爭的走向并非一蹴而就。
盡管檄文傳遍天下,聲勢浩大,但張墨用兵,向來謀定而后動。
他深知趙鐸雖失人心,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朝廷在渾河以南、京畿周邊仍有一定的統治基礎和軍事存在。
貿然直撲圣京,一旦受挫于堅城之下,或被斷糧道,后果不堪設想。
雖然北原已經不是心腹大患,但是西齊還在旁邊虎視眈眈。北疆也于西齊接壤,若是北疆大軍大舉南下,誰也不敢保證西齊不會趁機攻打北疆。
因此張墨的戰略清晰而穩健:先剪羽翼,再搗腹心。第一步,并非直取圣京,而是要先拿下京畿西北的重要屏障、混河沿岸的富庶大州——河內郡。
河內郡地處要沖,北靠太行,南臨混河,土地肥沃,人口眾多,既是拱衛京畿的北大門,也是重要的糧倉和兵源地。
拿下河內,便可切斷京畿與西北部分地區的聯系,獲得一個前進基地和充足的補給,同時極大震懾朝廷,鼓舞天下反趙勢力的信心。
北疆大軍的軍帳內,巨大的沙盤上,河內郡的山川河流、城池關隘清晰可見。
“河內太守瞿俊,乃是趙鐸在潛邸時的心腹,為人頑固,對趙鐸忠心耿耿。
且河內郡兵約有三萬,城防堅固,糧草充足,并非易與之輩。”官州都督周大彪指著沙盤上的河內郡治所懷州城介紹道。
鐵橫冷哼一聲:“瞿俊?一個腐儒罷了。手下三萬郡兵,多是沒上過戰場的烏合之眾,豈是我北疆虎狼之師的對手?王爺,給臣五萬精兵,十日之內,必下懷州。”
張墨目光沉靜,并未立刻表態,而是看向負責情報的影牙和影子:“河內內部情況如何?瞿俊麾下將領可有何異動?民心向背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