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乘勝追擊,直搗其老巢,最終擒獲賊酋巴爾干古以下數百人,徹底將馬勒部從草原上抹去。至此,西嶺邊患暫平,北疆軍威大振。
在這份文書中,張墨和燧峰堡的作用被降低為頑強阻擊和牽制敵軍,而劉長友自己則成為了主導戰局、決勝千里的最大功臣。
生擒巴爾干古的功勞被模糊處理,整合到了“擒獲賊酋巴爾干古以下數百人”之中。
寫罷,劉長友滿意地蓋上自己的都騎尉大印。他仿佛已經看到了朝廷的嘉獎令和升遷文書。
他并不太擔心張墨會有異議。
畢竟,他劉長友是上官,此次奔襲的大功也確實是他摘取的。張墨那份擊潰和斬首八百余的戰功已經足夠驚人,足以獲得豐厚賞賜和晉升。
若再貪圖更大的功勞,反而會惹人嫉妒和懷疑。他相信張墨是個聰明人,知道該如何選擇。
很快,這份捷報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往郡城,送往北疆都督府,最終送往帝國的兵部乃至皇帝的御案。
一場原本屬于邊陲小堡的傳奇防御戰,經過上官的巧妙運作,變成了一場規模更大、戰果更輝煌的邊境大捷。
而張墨的名字,雖然未能占據最耀眼的位置,卻也隨著這份捷報,第一次真正進入了北疆高層乃至帝國兵部的視野。
燧峰堡內,張墨在收到劉長友分享戰果、并暗示他適可而止的公文后,只是淡淡一笑,并未有任何表示。
他要的,從來不是一時的虛名。真正的實惠——繳獲的軍資、擴編的兵力、以及此戰帶來的威懾力和發展空間,已經牢牢握在他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