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后上了大學,記得多寫信回來,不要只顧著學習,家里這邊也要顧著。”老太太又說道。
“時間要是寬裕,記得回來看看。”
“我會給奶奶你寫信的,寒暑假也會回來。”陳小婷挽著老太太的手。
她很舍不得,“上海離著好遠,早知道就報市里的大學好了,可家里政治不過關,我又怕報市里的大學不讓進,上海是大城市,聽說外國人很多,政策應該是比較開放的,就報了上海的大學。”
不少學習資料,是陳浩從縣里的書店尋來的,童漫和胡秀英也幫了不少忙,尋了些資料,包括報紙啥的。
就是家里的收音機,陳浩也時常借給她用。
從這些資料,報紙,收音機,電視上,陳小婷不止是獲得了學習相關的信息,還知道了一些別的知識。
不一定全面,可好多地方也能管中窺豹。
“我一個半截身子進土的老太婆,有啥好給我寫信的,你過的好,我就安心,別的也沒啥好求的。”老太太道。
“給陳浩寫信,跟他多說些話,說說在學校的事,談談學校遇到的問題,這人啊,別看這會兒感情好,可一旦離的遠了,許久不說話,再見面就差了意思,話就說的不那么透。”
說到這,老太太神情嚴肅了不少,認真的看著陳小婷,“陳浩這人是有能力的,難得他愿意幫你,你不要錯過了這么好的靠山。”
“你得在我跟前起個誓,往后得多跟他親近,時常寫信,抱緊他的大腿。”
活了六七十歲,好多事都經歷過,眼界或許不太寬,可人情世故方面,看人方面,卻是越老越精。
“我會的。”陳小婷點頭。
報上海的大學,是擔心家庭出身方面不好,去不了別的大學,可報經濟學,也是想著跟陳浩能多親近。
做生意,跟經濟有關,這樣往后就是上了大學,也有好多可以跟陳浩聊的。
說不定還能有幫助陳浩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陳浩就找到孫苗苗,讓她幫著弄了些菜,陳東升和陳偉兩個也回了村。
十點多時,大隊的主要干部過來了,將近十一點,公社的主要干部也到了紅旗生產隊。
陳小婷家門口,熱鬧的很。
“人到齊了吧,把桌子都擺好,可以上菜了,雞湯,還有粉蒸肉,都可以上了。”
“別聊天了,都坐,可以吃了。”
“大學生姑娘呢,在屋里還是在哪,花山公社出了個上海的大學生,可了不得啊。”
婦女同志忙著做菜,男人們把桌椅都擺好,開始上菜。
紅旗生產隊男女老少,一百多口,加上大隊和公社的干部,再有先前過來修招待所,食堂,隊委辦公室的大工,擺了20張桌子。
村里的桌子甚至不夠,還問隔壁的生產隊借了幾張桌子,板凳也借了些。
“這比過年還熱鬧,過年時雖是放鞭炮,走親串戶的,可哪有說整個村子一起吃飯喝酒的。”陳自強感嘆著說道。
他當生產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