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吳的話瞬間就提醒了過來的幾個工友。
下礦井可是個體力活,對生活條件要求相對要高些。
這么便宜的魚,多買幾條回去慢慢吃,還能省不少錢呢!
“給我來兩條大鯉子,再要一條草魚!”
“給我多稱幾條鯽魚!這兩毛五一斤的鯽魚也得小半斤一條了,燉湯喝正好!”
“我也來幾條鯽魚,再要一條胖頭!”
......
老吳這一嗓子,瞬間完成了大春兒攤位的人氣‘冷啟動’!
有過銷售擺攤經驗的人都知道一個道理,冷場子難賣貨,一旦攤位圍上人來了,其他人經過過來看一眼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
幾層人這么一圍,那攤位銷售就不用擔心了,肯定不少賣。
此刻的大春兒面前,就是這么個情況。
這個買三條,那個買五條,便宜又好吃的鯽魚基本上都識貨。
大春兒面對圍著的買家一點都不怯場,挨個過稱然后串魚付賬,有條不紊。
這一圍,就是一個多小時的時間。
下班路過的煤礦工人,將馬車上的鮮魚買了個七七八八,鯽魚最先賣完,然后是三毛一斤的鯉魚草魚等大魚。
等十一點剛過,只剩下最后一袋子五斤以上的大家伙了。
后續過來的買家,一看這么大的魚,隨便一條就是五斤多重,問的很多,但是舍得買的卻不多。
按照四毛錢一斤算,大魚最低一條也要兩塊錢,一塊多跟兩塊錢聽起來好像差不多,但是就像超市價簽上的九毛九跟一塊一一樣,心理上的購買預期差異明顯。
文東坐在馬車上,幾乎全程沒有搭手幫忙,直到十一點多,慢慢的工人們都散了,這才招呼了一聲。
“大春兒,差不多了,把袋子口扎一下,咱走了!”
“這就走啊?剛才我問了下時間,還不到十一點半呢!要不然再等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