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大鷹有很多講究跟說法,在傳統鷹獵文化組成部分當中,屬于技術水平要求比較高的一部分。
大鷹翼展更寬,體力儲備豐厚,長途飛行能力遠比小鷹強悍。
更多的時候,喜歡借著風勢氣流遷徙南飛,除非遇上小概率的特殊天氣,否則集中在某片林子里過夜的可能性非常低。
再加上,越是大個體的猛禽,數量越少,不像雀鷹這種,相對密度比較大,隨處可見。
基于這種特點,大鷹在河邊小樹林這種場子下網很難逮到。
想要逮大鷹,必須要去更高的山頭上,用逮大鷹的手拉網或者四指網口的自落網才行。
網具這些,對會織網的文東來說小意思,網口大,網片用不了多久就能制作好,穿上網綱就能用。
想要進山逮大鷹,除了網具之外,還需要逮一只拉大鷹專用的看雀。
這個看雀,也有說法。
講究的鷹把式,上山打大鷹用的都是鳥中屠夫伯勞。
伯勞也叫虎不拉,山大頭,人稱雀中鷹,是一種非常兇猛的小型鳥類。
個頭撐死不到二兩重,卻可以捕殺麻雀大小的鳥類,逮到諸如小鳥、小老鼠、小蛇、小蜥蜴等獵物,伯勞鳥會用帶有缺刻的喙將獵物咬死,然后掛到諸如樹刺、小樹杈這種特殊的地方進食。
這種行為,就好似屠夫殺了牛羊,將牲畜掛在架子上割肉似的,屠夫鳥的外號就是這么來的。
屠夫鳥嗜殺兇猛,在生態位上,跟猛禽存在重疊,兩者是競爭關系,所以猛禽不管大小,在自己的地盤發現屠夫鳥,攻擊起來會額外的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