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常,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板橋縣擁有云朝四大鹽場之一,官僚階層當然要靠著鹽場發財。
如果不是楊一笑親自閱讀卷宗,他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這里的荒唐,明明是小小一個靠海的縣域,境內多山多丘缺少農耕,然而就這小小一方彈丸,竟然有著二十七家豪門。
二十七家,駭人聽聞。
要知道這里可不是北部邊境,因位置特殊故而縣域寬廣,這里是京東東路,屬于中原的范疇,所以縣域設置比較常規,面積難比邊境的縣域。
古代越是往北的地域,州治縣治的面積越大。
比如楊一笑起家的涇縣,便屬于較為靠近邊境之地,故而縣境長寬高達一百二十余里,幅員幾乎是中原縣域的三個大。
然而即便這么大的涇縣,全縣也只滋生了十六家大戶,至于其中能稱之為豪門的,竟然連一家都不夠資格,頂多只能算是地方豪紳,距離豪門還有很大差距。
可這小小的板橋縣,卻擁有著真正的豪門,并且,足足二十七家。
何謂豪紳?
何謂豪門!
這之間有著鴻溝一般的差距。
楊一笑記得自己在穿越前看過一份史料:縣之豪紳,糧倉巨萬,這指的是家業,豪紳級別需要有糧食巨萬。
只不過巨萬乃是個代指詞匯,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一萬石,而是有可能一萬石,也有可能是十萬石。
比如當初涇縣那十六家大戶,家里的糧倉都有著遠超一萬石的存糧。
尤其是實力排在前三的那三家,糧倉里的存糧甚至高達幾十萬,當初涇縣田氏那個老頭借口讓楊一笑給孫女治療花癡,開口就說出七十萬石的數字作為誘惑,這是何等巨大的財力,只為了能成為楊氏姻親。
后世經常有人不服氣,計算所謂的科學賬目,甚至之鑿鑿的盲目認定,一個縣域不可能有這么多的糧食。
原因是算賬的時候忽視了古人的習慣,或是不了解古代中原民族的特殊狂熱習性。
是什么狂熱習性呢?
是拼命的積攢糧食!
在古代任何一個豪紳之家的糧倉中,其存糧都不只是當年從土地里出產的新糧,而是有著年復一年積存的陳糧,就如同那倉鼠一般拼命的積存。
那是幾十年的積攢,甚至是幾代人的積累。
并且古人還有一個習慣……
吃存糧,不吃新糧!
按照神神叨叨的說法,乃是認為新糧的生氣太大,吃了容易傷人腸胃,故而優先選擇吃陳糧。
之所以有這種說法流傳,其實還是喜歡存糧的狂熱習性導致,古人通過這種方式自我哄騙,盡量克制和壓制吃掉新糧的念頭。
而也正是因為古人這種熱愛糧食的執念,所以古代無論富貴還是貧窮全都熱衷于攢糧,只不過窮困之家限于清苦,基本上不可能有積攢的可能,但是大戶人家不同,他們有著攢糧的條件。
占的地多,產的糧食就多……
吃不了,就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