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從山寨老頭樂,到工業霸主 > 第57章 很好!很有精神!

      第57章 很好!很有精神!

      (本章數據略多,可能會枯燥,不喜歡看此部分,可以直接跳到章尾結論,不影響閱讀……)

      平均1kwh電,能達成10k的cltc續航。

      放在幾年后的微型純電車,屬于普通路人水平。

      但放在當下,卻實實在在的優秀至極。

      除了從設計層面盡量降低風阻之外,還采用了低滾阻輪胎,和底盤純平設計、降低底盤高度來減少能耗。

      都需要自己造輪子,從頭設計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

      現在這個時期,國內供應鏈針對新能源車制造低滾阻輪胎的不多。

      大廠只有米其林、固特異這兩家在產。

      定價是相當高昂。

      可不用低滾阻輪胎,整車續航起碼要減少10k。

      許易找了一圈,終于才發現與比亞迪合作的佳通國產輪胎廠,為了針對比亞迪e6,開發了一款低滾阻輪胎。

      在一番溝通后,對方開模設計了一款14英寸的全新i專用胎。

      否則的話,他只能找相關輪胎廠定制方案,再花錢單獨開發一款低滾阻輪胎了。

      ……

      “許總,目前我們的電池包成本……

      按照每度電1800的電芯內部最低采購價來計算。

      134度磷酸鐵鋰電池包封裝后成本在24620。”

      “除去電池包外,整車的配件沖壓與人工、物料,以及關鍵的電機、高壓線束等……粗計10500。

      整車目前的制造成本,是35120。”

      一旁,鄭鐵說道。

      這還是沒算運輸和額外營銷成本的情況下。

      整車制造成本,就已經達到了驚人的三萬五!!

      “還不止,目前我們的前期研發費用和投資建廠費用,高達五個億……

      按照平攤,每臺車均攤兩萬塊的研發成本來算。

      也就是說,哪怕定價五萬五,也要差不多賣五萬臺車才能賺回研發成本。

      不過現在有國家新能源補貼,剛好可以抵消這兩萬塊。”

      ……

      許易點點頭。

      “既然這樣,咱們定價四萬二,大家覺得怎么樣?”

      話音落下。

      眾人都深吸一口氣。

      四萬二毫無疑問是一個很有壓迫力的價格。

      因為整車光生產成本就達到三萬五,如果算上運輸、營銷、經銷商分成費用,毛利潤大概在10左右。

      所以,市面上其他的新能源微型車,定價五萬最低起步,不是沒道理。

      他們采購的電池并非是內部最低價,找第二梯隊的電池廠大批量采購起碼要2000元kwh。

      車企至少要保證10-20的單車毛利潤,才算健康。

      不過。

      許易倒沒那么蠢。

      他問道:“內部降本研發的項目,推進到哪一步了?”

      孫鵬飛點點頭:“目前我們使用的是第一代a1電芯,產能較低,所以成本太高,內部a2電芯的研發已經正式開始。

      而且進行相當順利,電池負極替代方案,以及電解液與隔膜材料改進都在實驗了,預計可以將電池包總成本降低20。

      屆時每度電成本將降低至1440,電池包封裝后總成本降低為19796。”

      “另外整車架構和高壓線束等裝配零件,目前只能說完成度高,精簡度并未做到高效。

      所以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進一步降本增效,三個月內預計能精簡15成本。”

      “屆時單車毛利潤,預計超過26。”

      到這里。

      財務總監梁守拙說話了:

      “嗯,如果計入新能源碳積分政策補貼,每賣出一臺車預計獲得78分,按年銷五萬臺計算,即是39萬碳積分。

      碳積分通過協議轉讓出售傳統車企,扣除20傭金,預計可以額外收入12億元左右。”

      “如果還加上地方所得稅返還……”

      ……

      許易抬手,示意已經不用再算下去了。

      這些成本與回報率,在公司內部早已列過報表。

      直接講結論——

      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只需要銷售出五萬臺車子。

      即可原地回本。

      在此基礎上,還有26的單車毛利潤。

      這個單車毛利潤,看起來可能還不高,但對于大型工業鏈來說,已經非常夸張。

      舉個栗子。

      特斯拉和國產理想這種頭部新能源,單車毛利潤,最高也沒有超過25。

      再加上碳積分與新能源國家補貼。

      這還沒算上后期的售后利潤,以及衍生盈利。

      加上隨著產量增大,產線工藝改進還可以提升。

      這么一算就有點恐怖了,因為在補回研發成本后,新能源國補還有足足有單車兩萬。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