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室的窗戶開了一條縫,早春的空氣還帶著料峭的寒意鉆進來,被厚重的深紅色窗簾擋住大半。
橢圓形的會議桌擦得锃亮,反射著頭頂柔和的頂燈光芒。
幾張熟悉的面孔已經落座,多是研究室幾個核心組的負責人,彼此低聲交談著,紙頁翻動的聲音沙沙作響。
氣氛既不十分緊張,也不顯得散漫,帶著一種研究機構特有的沉靜專注。
鄭儀在靠后的一個位置坐下,面前攤開一本厚厚的筆記本,密密麻麻都是他這一周多時間里做的功課、畫的線條、標注的問號。
旁邊放著一個樸素的u盤。
他不像在青峰開會那樣習慣性地挺直腰桿坐在前排,反而微微收攏肩膀,讓自己顯得不那么突兀,目光落在筆記本上,似乎在最后梳理什么。
研究室主任陳遠韜陪著一位頭發花白、氣質儒雅的老同志走進來,笑著向大家介紹:
“各位,這位是咱們省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所的羅老,羅文斌教授。百忙之中來給我們把把脈,大家歡迎!”
掌聲響起。
羅老笑著擺擺手,在陳主任旁邊的位置坐下。
鄭儀心頭微動。
羅教授的名字他是知道的,省里在區域協調發展和縣域經濟方面極具影響力的專家。
陳主任特意請他來參加這個內部的研討會,顯然對這次討論縣域發展的材料極為重視。
陳主任落座,視線掃過全場,在鄭儀身上稍作停頓,微笑著點點頭,隨即開口:
“今天這個內部研討會,主要議題就是縣域發展面臨的瓶頸與突圍路徑。材料呢,我們黨建組前期牽頭,結合社會組、經濟組的部分調研成果,做了個初步的東西,打印稿都發大家手上了。”
鄭儀看到自己面前也放了一份。
他翻開環節,一項突如其來的檢查,都能把一顆剛剛發芽的信心打蔫!”
他舉了個簡單的例子:
“一個開小飯館的夫妻店,天天在跟‘跑證’、‘應付檢查’、‘協調關系’較勁,他還能有多少心思去琢磨怎么把菜做好、把客人服務好?怎么搞創新?”
鄭儀的聲音沉甸甸地落在會議室:
“所以,破這個死結,功夫在‘人’之外!在于如何打造一個讓他們安心、順心、充滿信心的環境!讓市場機制真正發揮作用!讓縣城的商業街上多點真正服務本地的店鋪,而不是藥店、金店、奶茶店、大超市‘四件套’!讓田里的莊稼真正變成能賺錢、能扎根的產業!”
他呼出一口氣,結束了自己的發:
“這三個死結,環環相扣。‘虛胖’消耗了資源,‘穿針難’限制了效率,‘沒人干’動搖了根基。怎么解?我認為核心就是三句話:實事求是找準問題,刀刃向內解決梗阻,真心實意服務主體。材料里寫了一些粗淺建議,就不在這里贅述了。這是我結合實踐的一點想法,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鄭儀走回座位。會議室里靜了幾秒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