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上倭寇老巢,賈陽不想?
他當然想。
可別說百戶,即便是千戶官,沒有上峰命令,也不可隨意調動五十人以上,否則就是謀反!
有民夫來,開始收斂平玉村里那些尸體。
像這種被倭寇屠殺一空的村子,最近幾年朝廷的慣例,是一把火燒掉,連帶著尸體一起。
大火帶來的高溫,可以焚化尸骸,消滅可能的疫病,還能......掩蓋朝廷的無能。
恥辱被燒成白地,便會漸漸忘卻,加上封口令,用不了幾年事情就會淡化,最終跟那些骨灰一樣,融合消失在歷史腐敗的土壤里。
像賈陽這些人,即便心中有所不甘,思維的慣性也會讓他們逐漸接受,直到麻木。
就像竇勇時常對家里兩個孩子說的那樣,活著比什么都重要,當兵只是混口飯吃,出生在軍戶家就別抱怨,想想那些死于刀光劍影下的人,不是已經夠幸運了么!
青春為什么寶貴?
不就是因為青春年少的生氣,
能夠沖散名為“圓滑”的暮氣,
于青冥之天上尋找自己人生的方向么?
每一條最終翱翔于九天的真龍,
又有誰不是在青春年華里就已經沖破世俗,
鎖定畢生努力的方向?
竇偉就是例子。
嚴格遵循長輩的腳步,最終很難超脫長輩的桎梏。
竇勇終其一生也只做到小旗官,
若竇偉連思想都嚴格跟著竇勇走,
那小旗官大概就是他人生的天花板了。
幸好最后竇偉選擇了跟著陳守蠻。
多少還是有眼光的。
至少他到現在都看不出陳守蠻的極限在哪里,但他知道跟著陳守蠻這樣的人,自己人生的上限才會水漲船高。
胡威并沒有為難竇偉。
既然曾昊強死于關押中“突發惡疾”,那就不該牽連任何人。
回到家中后,竇偉就開始收拾東西。
可把他娘給嚇到了,再三追問是怎么回事。
竇偉跪下來向母親磕了三個響頭,
“孩兒不孝,今后不能再留在你身邊了!”
殺曾昊強之前陳守蠻便說了,那是投名狀。
事成之后,他便是陳守蠻的親兵,或者叫家兵。
將來陳守蠻步步高升,他便有機會脫離軍籍。
到時候如果他愿意,也能讓竇勇一家人脫離軍籍,哪怕就是當個普普通通的農戶,那也比祖祖輩輩都是軍戶強!
竇偉的老娘只是個普普通通的軍戶女子,她不懂大道理。
她只知道兒子要走了,自己又留不住,便從枕頭下摸出來幾十個銅子兒。
“兒啊,這些錢你帶上,將來......若是吃不飽飯了,記得回來,娘給你做飯吃。”
“娘!”
淚水滑落,竇偉緊緊抱了抱老娘的雙腿,卻沒有接那一把銅子兒。
“陳大人說了,只要踏踏實實跟著他,保我一家人大富大貴,娘你養好身子,等我,等我發達的那天!”
就如同吉村啟太攻打營戶那天,竇偉其實沒有什么高尚的情操。
面對倭寇他不怕死,是因為他知道怕死解決不了問題,只有干死倭寇自己才能活下來。
選擇跟著陳守蠻,他也沒什么遠大的理想,僅僅只是想要擺脫軍戶的命運,能讓父母和弟弟將來的頓頓吃飽,不挨餓挨凍......
只要陳守蠻能做到,這條命賣給他就是了。
竇偉拎著個小包袱來到陳家,看到方妙筠就跪下磕頭,喊嫂夫人。
“這不是小偉嗎,你這是......”方妙筠有些驚訝。
等聽竇偉說完前因后果,方妙筠這才請竇偉進來,讓他在院子里等陳守蠻。
畢竟竇偉都十八歲了,總要避嫌。
誰也沒想到陳守蠻回來時,都已經是第二天早上了。
“嫂嫂,方大人那天不是說讓我們搬去府城里么,我看今天時間就挺合適的......”
“啊,這個......”方妙筠其實是不想的。
但看陳守蠻這么堅持,便同意他去找方玉琳,說房子過戶的事情。
等到方玉琳過來一番商議后,陳守蠻讓竇偉跟方玉琳安排的人一起去府城,先找官府辦理手續,然后把房子拾掇出來,他跟方妙筠過兩天出發。
兩人也正好抓緊時間收拾下,把該帶上的都帶上。
閑下來時,陳守蠻摸出大島正直畫的地圖。
他沒有給賈陽。
因為給了也沒啥卵用,朝廷就沒有出海剿滅倭寇的想法。
上面那些人壓根就看不到沿海百姓過的是什么日子,沒有切膚之痛又何來身同感受?
對朝廷了解得越深,陳守蠻就越覺得失望。
果然,所謂“明君”、“盛世”,不過是那些寫史書的文官們粉飾過的假象。
文過飾非,那些讀書人最擅長的莫過于此。
想要解決倭寇,讓沿海老百姓都過上安穩日子,還得靠自己才行。
“實在不行,你就揭竿而起......你們華夏人不是最擅長做這種事情?什么寧有種乎......”
意識海里,貝克特又開始喋喋不休。
沒想到這家伙對華夏網友的了解是生動而深刻。
此時陳守蠻仍舊沒意識到,他見到的“貝克特”并不是實驗室里那個。
這個貝克特,是意識碎片導致陳守蠻意識分裂后所形成的。
理論上來說,他知道的,“貝克特”同樣知道。
“造反可不容易......”
陳守蠻又不是那種愣頭青。
古代為什么容易“揭竿而起”,源頭還是因為吃不飽飯的人太多。
夏朝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就目前來說,真正會餓死人的時候還是極少的。